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29211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1
《让数学教学从“双基”走向“四基”——以“找规律”一课教学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数学教学从“双基”走向“四基”——以“找规律”一课教学为例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中心小学(535000) 吴之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数学教学的“四基”目标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呼之而出。在课堂中落实“四基”的教学目标,更能突出对学生习惯、修养、思想等方面的培养。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如何从“双基”向“四基”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一、体现“双基”的课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笔者通过听课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这个内容的一
2、般程序如下。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师(出示主题图,如下):仔细观察,每一组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生: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师(小结):像这样每两个同样的物体间隔排列别的物体,叫做一一间隔排列。2.猜测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个数。师:数一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再填写下表,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师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生思考解答)3.师生谈话,总结规律。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
3、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个;如果两端物体不同(所排列物体是首尾相连的),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本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和概念有排列、间隔排列、排列的物体、两端物体、中间物体等,还把物体的排列分成了首尾不相连和首尾相连两种情况,由此得出两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关系。这样的编排设计,存在以下三个不足:一是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两个概念不明确,使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产生负迁移,如“许多物体排列在一起,中间物体是指哪一个”等。二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误导。数学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利用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思
4、想性,使学生变得聪明和有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不重在找出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一一对应的排列规律,再利用对应思想去解决物体个数等相关问题,切勿本末倒置。三是对规律和规则的混淆。规律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数学规律存在于各种数学事实和现象之中,是各种现象和事实共同本质的必然联系。在本课教学中,不同物体排列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是物体在排列中的一一对应关系,如“木桩、篱笆、木桩、篱笆……”“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5、等。规则是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规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体排列有不同的排列规则,如有首尾相连封闭式的排列,也有首尾不相连开放式的排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现象,探寻问题的本质。本课时所涉及的物体排列,即根据最后一个物体得出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和两种物体个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可以说是不同的物体排列规则,而不是规律。上述教学,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物体排列的感知和理解,重视对两种物体个数问题的解决,过多地关注了“双基”的教学。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对应思想去观察发现排列的规律,重点是“找”和“
6、发现”对应思想,对应思想是解决物体排列问题的“拐杖”。因此,对应思想既是本课时要让学生发现的规律,也是本课时要落实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目标。二、体现“四基”的教学预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对应思想去解决一一对应的排列问题。第一,观察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如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对应后,第一种物体多排了1个。第二,引导猜测,理解物体的排列是一一对应的规律,即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第一种物体多排1个。1.思考课本的三个问题。(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个夹子?(2)有几个蘑菇?有
7、几只兔子?(3)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木桩?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2.填表。3.问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的排列也有同样的规律吗?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个?学生通过讨论得出:(1)两端都是夹子时,夹子与手帕一一对应后,夹子多1个;(2)两端都是兔子时,兔子与蘑菇一一对应后,兔子多1个;(3)两端都是木桩时,木桩与篱笆一一对应后,木桩多1个。第三,举例验证,完成“试一试”。思考:你能用上面发现的规律,任意用几根小棒和几个圆片在桌上摆一摆吗?第四,合情推理,完成“想一想”。师:你还
8、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排列吗?互相说一说。师:两种物体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在什么条件下,第一种物体的个数比第二种物体多1个呢?师(总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排列,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第一种物体与第二种物体一一对应排列后,第一种物体在最后多排1个,第一种物体的总数比第二种物体多1个。……上述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引导学生经历了“感知——猜测——验证——应用”的认知过程。首先,在感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