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ID:2470564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_第1页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_第2页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_第3页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现在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乃至解疑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进一步思索采用各种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突出表现在创新思维上,它要求学生能经常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更有甚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环节设计――质疑而勉为其难提出疑问,可想而知,提出的疑问价值性会有多高。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2、。  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就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找到语文学习的钥匙,这是学生创新的起点。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来自质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创新思维。  一、名言激励,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4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

3、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的时间相机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二、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怀疑的典范。

4、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怀疑与学问》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例如,教读《天上的街市》,教师可这样设疑:天上真有街市吗?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它们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又如,教读《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

5、吗?文中多次出场的“圆规”,到底是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4  2.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积极引导。比如,《怀疑与学问》中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又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中有牛顿、瓦特、释迦牟尼等善疑而成名的例子。教师还可

6、以对学生说说其他名人善疑的例子。如:明代地理学家霞客读《尚书?禹贡》篇,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有一千多项发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兴趣十足,而且始终带着疑问读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契机,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敢于质疑。  三、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浮于字、词表面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要使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

7、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4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