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98986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以赛促训”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赛促训”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赛促训”是体育学上的一个术语,以让运动员参加各类型比赛来促进训练,比赛结果可以作为训练的镜子,比赛中暴露的问题又反过来指导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运动员水平的目的,从而提高竞技成绩。 这种训练方式是否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念界定 “以赛促训”在作文教学中是让学生参加一些作文比赛,通过竞赛带动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用比赛带动训练而不是代替训练,常规的写作训练还是需要的。 二、操作实践 首先是搜集赛事信息。有两种渠道可以得到
2、作文比赛的机会。一种是上级文件通知,就是官方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如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征文比赛、清远市地税局征文比赛、县团委举办的征文比赛等;一种是民间教辅机构举办的征文大赛,在报刊杂志、网络上可以查询到。如《作文指导报》杯征文比赛、“孔子杯”作文大赛、“中少杯”作文大赛等。 其次赛事宣传,发动。收到上级文件通知或在网络上、报刊杂志上得到征文比赛的消息后,就把通知印发给语文教师和各班级,由语文教师宣传。或者让文学社的宣传部派出学生到各班级宣传。5 再次赛题辅导,拟写初稿。各类征文比赛一般时间比较长,师生都有准备的时间。语文教
3、师给学生就关于比赛题目做一次作文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写初稿。初稿经教师和同学修改,使之臻于完善。 最后誊抄,交稿。学生将修改后的稿件工整地誊抄在教师下发的参赛作文纸上(为了整齐、美观,每次竞赛笔者都会设计参赛作文纸)。教师将收集上来的参赛作文进行初选,将不合格的或质量太差的作文剔除,上交完美的作文。有的竞赛机构还要求电子稿,这要让学生在课余打印成电子稿。 三、竞赛获益 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只要有比赛就有奖励,有的奖励还很丰厚。例如清远市地税局举办的税收宣传月征文比赛,一等奖是600元奖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观的
4、收入;再如“孔子杯”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可以免费参观国家5A级景区――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诱惑。有奖励就有动力,学生就会调动身心去完成竞赛作文。有的查阅了很多参考资料。如有的学生为了准备“孔子杯”作文大赛,把匡亚明《孔子评传》、钱穆《孔子传》、李长之《孔子的故事》、丁寅生《孔子演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和孔子相关的书籍通读了一遍,收获的不仅是这篇作文还有阅读。有的进行了实地走访。如为了写好地税征文比赛,笔者带学生走进了地税局,通过实地查看和听地税局领导介绍,学生对地税知识有了了解,有了依法纳税意识,这不能
5、不说是写作的另一种收获。5 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有了写作的动机,就比无病呻吟而挤出来的应付作文质量高得多。在审查学生竞赛作文时,能明显感到,学生参赛作文要比平时作文高一个档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那么严格要求学生写当堂作文,学生作文却难以有佳作的原因。有的学生为了写好竞赛作文还阅读了大量的写作指导书或高考满分作文,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比课堂上教师的写作技巧灌输有效得多。 再次,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
6、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在实行“以赛促训”的过程中,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都能达到。学生为了准备竞赛作文,所进行的大量阅读和实地走访,不仅吸收了学科知识,扩大了视野,还拓宽了知识面。对于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这个准备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知识是学生自主“习得”的,体验感比较强烈,写出的文章就比较鲜活。而总结写作过程,又能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写作打下
7、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参与式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也收到了愉悦,参赛的题目都是积极向上的,如香港真诚助学举办的全县征文比赛是写“亲情”的,《语文报》杯作文竞赛是写“幸福”的,学生的一次竞赛也是一次情感体验,洞察人性的真善美,提高了语文素养。这要比我们的材料作文训练有意义得多。 四、赛后反思 “以赛促训”5在写作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写作方式,但它还是不能代替常规写作训练,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利用每一次比赛,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而不是仅仅为了竞赛的证书和奖品。 每一次作文比赛都
8、会给学生做很好的宣传发动,但学生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奖品和证书,对写作过程不太重视。竞赛作文耗时比较长,对师生来说都是一场持久战。有的学生为了写好一篇佳作甚至三易其稿,批阅一月,增删多次。所以这样大消耗的竞赛每参加一次都有一定收获。教师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