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90480
大小:87.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14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
2、万倍”的含义。 教学要求: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杨红樱吗?你读过她的什么书? 2、这节课我们学习杨红樱的一篇日记改编的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首先检测一下大家
3、的预习情况 胶带粘补触礁一艘船小锯筐子又丑又笨 抽屉缅怀帐篷驯养鹦鹉 (1)指明读并正音; (2)说说哪些字形字音你最难记? 让学生把最难记的字在生字表旁边写一遍。 (3)齐读识记(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 2、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 3、通过预习,你都掌握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自主交流: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愉快。 扉页:书刊正文前印有书名、作者姓名等内容的一页。 俘虏:交战时捉住的敌人。 栖身:安身;寄居。 爱不释手:非常喜爱,舍不得放下。 荒无人烟:荒凉没有人居住。 大无畏:毫不畏
4、惧。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随机挑选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7-14段),教师学生随时指正。 三、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名字是什么?(板书:《鲁滨逊漂流记》)请大家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都讲了关于《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根据这几方面的内容,请你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6):《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第二段(7-12):《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段(13-14):“我”对鲁滨逊的认识与理解。 第四段(15):“我”要好好珍藏这本书,并要传给下
5、一代。 3、根据各段的内容,请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做简单的批注。) 课文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交流: ——这本书是爷爷赠给爸爸,爸爸又赠给了“我”的一本三代相传的书,教案《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
6、。 ——这是一本扉页上写有爷爷给爸爸的赠言“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爸爸写给“我”的赠言“学会生存”的书。——这是一本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这是一本让吴缅非常喜欢的书,给了吴缅启迪和希望的书。 …… 五、设疑结课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交流:为什么男孩子必读,女孩子要不要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六、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2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鲁滨逊漂流记》 艘筐 第二
7、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书中其他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