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ID:24687562

大小:147.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1-16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_第1页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_第2页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_第3页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_第4页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mti翻译硕士中国历史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历史名词解释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奴儿干都司  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

2、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

3、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

4、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每旗有许多牛录。牛录是基本单位,每一牛录三百人。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地丁银”制度  清朝的赋税制度。康熙时,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叫“地丁银”制度。这种赋税制度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削弱,赋税负担也比过去较为均平。理藩院  清朝中央政府掌管蒙

5、古、西藏、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地位与六部平等,凤尚书、侍郎等官,由满人和蒙古人担任,汉人不得参加。下设六司,分掌各事。理藩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隶属关系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经深入到边区了。尼布楚条约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6、。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谥号  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涵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如周平王(平),赵孝成王(孝成),贞惠文子(贞惠文)。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忠武侯(忠武)(

7、诸葛亮之谥),武穆王(武穆)(岳飞之谥)。从东汉开始,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宋代私谥犹盛。庙号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因此,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汉朝从惠帝起谥号一律加一个“孝”字)。汉朝要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庙号,才被称为“祖”、“宗”。南北朝称“宗”已滥,至唐朝则无帝不称“宗”。尊号  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有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