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86648
大小:7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高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与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与策略研宄TheModeandStrategyStudy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coursesBuildingandSharing【摘要】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规划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之间在课程资源、课程教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越大,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特色就丰富。据此,我们需要加大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盟力度,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本文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意义出发,重点分析了资源共建共享的经典
2、模式和现状,并提出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策略。Curriculumresourcesistheprerequisiteandbasisforvocationalcollegesspecializinginplanninganddevelopment.Betweenvocationalcolleges,curriculumresourcesandteachingshowedagreatdifference.Thelargerthisdifference,itmeansthatschoolcha
3、racteristicsbetweentherichvocationalcolleges.Accordingly,weneedtoincreaseAllianceeffortsbetweenvocationalcolleges,improvingqualitycourseconstructionsystem,realizeresourcebuildingandsharing.StartingwiththesenseofvocationalcollegesCoursesBuildingandShar
4、ing,thisarticleanalyzedtheclassicmodeandstatusofresourcebuildingandsharing,andproposedaqualitycurriculumvocationalcollegesbuildingandsharingstrategy.【关键词】资源共建共享;高职院校;联盟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推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国家于2003年开始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项S建设[1]。这一项0的主要0的就是整合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共
5、建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M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的三级模式已经建立起来,这对专业课程的规划与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一、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一)共建共享意识淡薄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理解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内涵,主观地认为共享就是其他院校与教师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长期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没有建设精品课程项目的动力,以致本校的专业竞争力大幅度降低。这种关起门来搞教学的高职院校没有考虑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
6、的共享理念还很淡薄。(二)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规划不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网络平台的。然而,现阶段的网络平台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每一个平台的技术及构建标准都不一致,这直接导致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散落在不同的网络平台面不能集中起来形成体系。并且,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有名无实,其所储存的资源很少,基本上都是通过链接具体的高职院校來获取课程资源。另外,网络平台没有提供快速、高效的上传、下载技术,以致精品课程很难从数量和质量上打开局面。(三)课程资源建设单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其他精品课程资
7、源建设的评估指标一致,并没有突出课程的特殊性。精品课程还停留在静态的教学展示,并且这些资源大多是以静态、封闭的形式呈现,对知识间的有机整合、活动的有效设计及课程本身的建设顾及较少。通过这种形式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帮助不大,而且还不能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以致于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可行模式(一)组织协作模式组织协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其他机构基于某一种协议达成共建共享的共识而构建的精品课程[3]。这种模式乂可以分为三种小类。第一类,基于学术组织或机构的共建
8、共享。这种模式是以某高职院校为主建方,在权威性的学术组织或机构引导下,积极联合其他高职院校,仅仅围绕专业精品课程展开共建共享活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主建方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整合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大大加快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步伐。第二类,基于网络化校际协作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可能一致,但不同学校的学生差异却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模式旨在打破校际之间的时空藩篱,以互联网开展校际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差异带动课程的教学转变,从而起到互相学4、互相认识的B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