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追问”进行到底

将“追问”进行到底

ID:24686275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5

将“追问”进行到底_第1页
将“追问”进行到底_第2页
将“追问”进行到底_第3页
将“追问”进行到底_第4页
将“追问”进行到底_第5页
资源描述:

《将“追问”进行到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将“追问”进行到底  一、研究的背景  刚参加完两次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心头有颇多感受。两堂课(《风筝》《伟大的悲剧》)经过多次的磨课,不断地改稿。但每次试教,遇到不同的学生,依然有太多预设不到的“意外”。而要“化险为夷”,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追问”。受此启发,结合两次优质课评比的亲身体验和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开展了“初中语文有效课堂之智慧追问”的研究活动,将“追问”进行到底。  二、研究的必要性  1.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文本的解读应呈开放的姿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追问是有效的催化剂。平等、深入的对话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师

2、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会激活思想的火花。  然而真实课堂上,追问的实际操作,却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陶行知先生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根据以往课堂的经验总结,教师在课堂追问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追问时机,不善捕捉;追问数量,不懂控制;追问质量,浅显琐碎;追问语言,简单贫乏;追问指向,模糊不清。  2.追问“显智”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7,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学习永远是追问的,然而追问难以预设。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

3、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它需要教师是个智慧的人。只有在“智慧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激活思想的火花。  “智慧追问”能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进程,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何时进行追问、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三、研究的过程  1.把握良机,适时追问  追问,是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即时

4、”就是我们所要把握的时机、要掌握的“火候”。  (1)追问于混沌状态。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是思维混沌状态的重要特点,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说的也许正是这种现象。而学生的思维一旦出现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把握的“良机”,一个需要教师适时追问、点拨的时机。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追问于临界状态。追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7,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活跃到受阻、似懂非懂时实施追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上产生顿悟、发生质的飞跃。  (3)追问于僵持状态。在语

5、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总会有暂时停滞、相持不下的时候,特别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时,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时机加以追问,或许就能突破“僵持”的“瓶颈”。  2.智慧追问的有效策略  (1)“引”――由浅入深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的处理。这种连续提

6、问,意在化难为易。  例如《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由学生语言中的“外表”一词,引发长达11次的追问。通过追问父亲衣服的颜色,引导学生梳理出父亲“奔丧”的背景;追问衣服布料引出“家境惨淡”;最后在理解了父亲承受两种巨大压力的基础上,通过高度对比,追问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主旨。可谓化难为易,由浅入深。  (2)“接”――顺理成章  课堂教学中,前后内容的衔接与转换,两者之间需要必要的过渡,如果直接跳到下一个知识点,势必给学生带来认知障碍。知识衔接点的问题设计,彰显着教师的教育智慧。7  《伟大的悲剧》对于初一新生来说篇幅较长,采用一课时进行优质课评比,无疑给参赛者

7、出了一个大难题。文本必须要解读,而且还得让学生读明白,时间只有40分钟。“太难了”是我当时最大的感慨。  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绝妙切入点,并由此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谈何容易。赛后有评课教师向我推荐了一个优秀的教学点:文章的最后一段“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之后,依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假如整堂课始终围绕这一主旨句展开教学,通过追问“一个人指谁”“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厄运”“如何理解搏斗”“如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