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72538
大小:62.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读写结合,展开作文教学的新画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写结合,展开作文教学的新画卷一个老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往往是在自己与学科教学的诸多联结点中,选择其中一个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形成自己教学的优势领域,以实践表达自己对学科课程和教学的独特理解,而这一点又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以其他一点或数点为依托,或者是多点突破后发现某一点与自己更贴近,于是更为着力,逐步发出自己的声响。孙艳老师大致属于后者。她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中,甚至给我左冲右突的感觉,忙个不停,行板如歌,但近几年则较多的驻足于读写结合,逐渐悟出门道,做出了成绩。孙艳老师悟出的门道之一是读和写的整体意识。杜诗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力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类谈阅读与创作关系的精辟言论在古代文人那里俯拾即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现代语文教学的大家们多有阐说。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文章主要在于获得启发,受到教育,得到间接经验等。而在理解的同时,必然对文章的写作技法有所领会,可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张志公先生说:“要提高写作魅力,必须多读,熟读,
3、精读……不要把读和写看成不相干的两码事……作文教学还是需耍改进的,主要的原则应密切的结合阅读教学,因为只有把语言的运用(写作)建筑在语文的吸收(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吕叔湘先生说:“读与写是有联系的,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适当的配合。”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引述,意在强调读与写当整体观之,从古到今,是广泛的共识。但在教学一线,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只重阅读,写作只是附带,或者读与写是两码子很少联系的事,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原因。孙艳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到位。她谈读写结合微课程建
4、设的一篇文章中,三个案例分别重在说明读写结合的整体性,读写结合的整一性,读写结合的整合性。她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可以见出读与写的反复来回。在她那里很多时候,读和写甚至不是相互联系的两码子事,而是融通的一个整体。孙艳老师悟出的门道之二是充分发挥语文文本的教学价值。在读与写这两个方面,我是认为首先要抓好读。因为读是基础,语文文本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第一,要从思想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通透性的理解。冰心先生在《漫谈语文的教与学》一文屮说:“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纱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
5、光很亮,这掌纱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选入教材的文本,大抵是文质兼美的,是一盏美轮美奂的纱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到位,怎么深刻领悟。我看过孙艳的几则教学案例,她是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揣摩理解思想内容的。文本整体的教学价值她是自觉意识到的。第二,耍把握文本的独特性。作家写作追求的是熟悉的陌生感,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不断接触陌生感,不断地把陌生变成熟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木的独特性。在《济南的冬天》等语文教学里,我们看
6、到孙艳老师这方面的努力。以《济南的冬天》来说,很多文章的分析都是按山、雪、城、水这样的顺序展开的,只要把文章认真读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按某种预设的逻辑结构分析,是强加于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各个部分大都是综合地、整体地写的。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温情”,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比拟,而情感基调的“温情”是借特定的喻体来表现的。于是,“小摇篮”“看护妇”“小水墨画”“蓝水晶”这些喻体的形状和情味就值得引导学生流连。孙艳老师教学时在这些地方花了气力,我是很赞赏的。与前面讨论的理想艺术的教学价值一样,这些不必简单对应某一次写作,但积
7、累多了,学生自然会有恰如其分、如泉涌出的那个时候。第三,是发现文本对于写作训练的具体价值。孙艳和她的团队编写出版了《读写结合作文本》,几乎逐条梳理出对应的训练内容,指导学生练笔。以《安恩和奶牛》为例,她(他)们从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及生存状态、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等方面,给学生布置了练笔内容,示例即语文的某个片段,取材即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和人物,这样的“写”不仅培养了写作技能,还会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孙艳老师悟出的?T道之三是写作阅读的对接与融通。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写作对阅读主题式的回望与展幵。主要是指推荐
8、的新的阅读文本,比如写“乡情”,关于乡情的文本会形成一个基本情境。无论是情感还是题材,都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回望与展开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指向问题解决的,这就使文本的借鉴意义得到了强化。第二,借助阅读文本,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还以写“乡情”论,寻找载情之物,找到我与这个“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表达情感,形成层层递进的立体感,学生有本可依,有梯可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