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70860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康复新液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康复新液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观罗江红(四川省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江油621700)【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093-01【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婴幼儿手足U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肌肉注射干扰素,联合康复新液外用;对照组单纯给予肌肉注射干扰素,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外用,可明显提高婴幼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手足U
2、病/治疗儿童康复新液干扰素手足口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累及皮肤黏膜,以手足、口腔、臀部、肛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染途径为飞沬及粪U传播。引起手足U病的肠道病毒有二十多种,肠道病毒71型(EV71型)是手足口病病原之一[1],由它引起手足口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常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自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应用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丙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1021834、规格10ml×9支/盒)10mltid。]联合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
3、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6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新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手足皮肤及口腔疱疹散在性分布,U腔黏膜及舌头可见溃疡,U腔疼痛伴流涎,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症状[3],少数患儿合并支气管炎及肺炎。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3岁,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岁12例,1〜3岁18例。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岁14例,1〜3岁16例。两组病程均为1〜3天。全部患儿均做血常规、尿常规及胸片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人
4、都正常或略低,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明显,尿常规正常,少数患儿胸片检查结果是支气管炎及肺炎。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常规、胸片方面无明显差异。1.2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重组人血干扰素a-lbl-1.5ug/k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康复新液2.5ml涂于U腔黏膜,舌头疱疹溃疡及皮肤皮疹,每日2-4次/每次2-4ml。1.3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用药48小时内,口腔疼痛消失,溃疡变浅变小,皮肤皮疹结痂或部分消退,进食精神明显改善,热退。有效:用药48-72小吋口腔疼痛消失,溃疡变浅变小,皮肤皮疹结痂或部分消退,进食精神明显改善,热退。无效:超过72小吋后仍发热,口腔溃疡
5、变浅变小及皮肤皮疹结痂消退不明显,进食精神无明显改善。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2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奋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2例,冇效6例,无效12例,总冇效率为60.00%。两组总冇效率比较差异冇显著性(x2=4.33,P<0.05)。3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患儿和健康病毒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U传播,儿童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手、毛巾、玩具、奶瓶等物品引起感染,也可通过空气(飞沫)近距离接触患儿被感染。本病以婴幼儿多见,夏秋为好发季节。临床表现为口腔散发小疱疹或溃疡,常位于
6、颊黏膜等处,可波及软腭、牙龈及咽部、扁桃体,皮疹多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手足多见,也可见于手臂、臀部。常因口咽疼痛影响进食、流涎及发热而就诊。人多数患儿在1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少数患儿可持续高热,多在3〜5天内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暴发性心肌炎、循环衰竭等严重临床征象,可危及生命[4]。由于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尚无特异高效治疗方法,0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预防细菌感染,加强对症支持疗法。笔者通过应用康复新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U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干扰素对照组(P<0.05),且联用组并未产生明显药物毒副作用
7、及并发症。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冇限责任公司生产)是从美洲大蠊体内提取的一种特殊的多元醇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消肿、促进细胞增殖和新生肉芽组织修复,加快坏死组织脱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康复新液与常规抗病毒药干扰素联用,可迅速控制病情,加快溃疡愈合,减轻患儿U腔疼痛,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65.[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