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ID:24649076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5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_第1页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_第2页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_第3页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_第4页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但是在某些课堂上,也发现有教师为了赶时髦,为了形式而盲目地去开展探究性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秩序凌乱,效率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一定整堂课都开展探究活动,可以针对某个微课题来进行探究,即“微探究”。  1微探究与一般探究的比较 

2、 在生物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一个角度,从而获得一种探究的体验。这种在课堂中随时体现出来的探究活动叫微探究。微探究和一般探究性学习都是要开展探究活动,但是两种在探究对象、探究方法和探究成果上是有一定差异的(表1)。  2实施课堂教学微探究的方法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何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是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的。例如:在学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到‘DNA是遗传物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格里菲斯的四组实验。第一组:注射R型活细菌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第二组:注射

3、S型活细菌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第三组: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不死亡;第四组: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并且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其实这四组实验中的前三组都比较容易理解,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第四组实验,教师只要创设“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小鼠体内的S型活细菌怎么产生的?是R型活菌繁殖后代发生了变异还是死亡的S型细菌复活了?”这三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微探究,学生很自然就会得到是R型细菌繁殖的后代出现了变异的结论。那为什么R型细菌会发生变异,转化为S型活细菌?学生会想到了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着某种能够使R型细菌

4、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这个转化因子是什么?教师可以创设“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都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吗?我们能否利用分组对照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等三个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第二次微探究活动,从而引出艾弗里的体外转化的实验,进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这样的微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2结合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课堂上有许多关于模型的教学,其中数学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例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

5、F2代中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很快就碰到一对相对性状的题目,其比例既不是“3∶1”也不是“1∶1”,而是出现“9∶3∶3∶1”的变式。  【例1】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多少?  解析:这道题目只涉及黄皮、绿皮和白皮三种表现性,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探究,探究这三种表现性的基因型。学生不难得出W___的表现为白色,wwY_的表现为黄色,wwyy表现为绿色。根据WwYy的个体自交的比例为W_Y_

6、∶W_yy∶wwY_∶wwyy=9∶3∶3∶1的结论,学生自然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应该是3种,比例12∶3∶1。这时候教师可以改编这道例题来开展“9∶3∶3∶1”变式的探究。  【例2】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是会受另外一个显性基因(W)的影响,当基因Y和W都存在时表现为黄色,其他表现为绿色。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多少?  【例3】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是会受另外一个显性基因(W)的影响,当基因Y或W存在时表现为黄色,其他表现为绿色。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

7、现型种类及比例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以上两道例题的答案为“9∶7”和“15∶1”,而且都运用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这时候教师便可以提出探究的课题,“这些比例的共同点有哪些,还有哪些比例也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去解题?”学生不难得到结论:这些比例的数字之后都是16,还可能存在“9∶3∶4”、“9∶6∶1”、“9∶4∶3”等比例也符合以上条件,称之为“9∶3∶3∶1”的变式。其实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讲解不需要学生漫无目的的探究,关键是教师要抓住核心问题,层层剖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