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

ID:24609170

大小:127.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_第1页
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_第2页
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_第3页
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案例:“数列求和”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尝试“数学的发现”——“数列求和”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新课程提出课程功能的“三维目标”理念,强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知识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不能简单的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它必须基于个人对具体问题的兴趣、探究、交流、反思、消化、改造,使之适合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本节课由一个很普通的问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引出了一系列问题,经历探索、

2、实践、失败、再探索、再实践,逐步深化理解,体现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回顾旧知教师在数列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有关数列求和问题,知道数列有哪些常见的求和方法?(学生思考)教师那么,让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吧!问题1 (1)    (2)学生1  这两个数列分别是等差和等比数列,可直接利用求和公式求和,答案为,。学生2  所用方法一样,但结果不同,因为都是项,用公式求和为,。教师   很好!对于等差和等比数列,可直接利用公式求和

3、,我们不妨称之为公式法,但要注意,利用公式求和时,要清楚数列的首项,公差(比),项数等。问题2 学生3  把括号拆开重新分组,就得到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即原式=  =教师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分组求和法。(学生都点头接受)问题3 (1)4    (2) 学生4  (观察思考后)因为,所以可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请该同学板演,教师巡视)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到,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第(2)小题和第(1)小题一样,在消去后只剩首末两项,即原式=教师  这样对吗?为什么?要注意什么?学

4、生5  错。原式=学生6  在拆项的过程中,开始和末尾可以多拆几项,并且,开始剩几个“正项”,末尾相对应就剩几个“负项”,是两端对称的。问题4 教师  仔细观察数列各项特点,想到了什么方法?学生7  是一个等比和等差数列对应项相乘得到的新数列,可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设   则 两式上下对应相减,得所以教师  好的!这位同学用错位相减法熟练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题过程中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即通过错位相减将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另外要注意乘以公比得到第二个式子时要错开一位,以便对应项相减,最后注意

5、符号变化,运算正确。2、对比归纳,探究规律教师  现在请大家仔细回味,结合自己体会,总结一下你是如何掌握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的?(同学们兴奋起来,有的紧张思考,有的热烈讨论)学生8  看到题目好像就知道求和方法了。(大家笑了)学生9  记住常见题型和相应的方法。(大家深有感触)学生10  应该针对数列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求和方法。如前面的四种类型问题。教师  很好!针对数列的特点灵活4选择不同的求和方法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让我们再看一个具体例子。问题5  学生11  先要研究数列特点……(思考)(有同

6、学笑了,但老师鼓励他继续说)先求数列的通项,,再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同问题3。(同学们也活跃起来)学生12  对,数列的通项反映了数列的特点,刚才的这些数列都可借助通项研究其规律,再选择简便的求和方法,不妨称之为“通项法”。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情绪高昂。3、积极实践,深化认识教师  较复杂的数列求和,我们可以研究通项公式入手,发现通项的规律,就能转化为常见的数列求和,这就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我们也可称之为通项化归法,(同学们都很兴奋,因为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下

7、面,让我们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结论吧!问题6 (1)    (2)已知数阵(如图)              求前行中所有数的和。学生练习,老师巡视,了解到大家都已掌握通项化归法。虽然中间计算过程有点困难,但解题目标明确了,方向是正确的,强化了对方法的认识,也增强了信心。4、总结思考,拓展思维教师  数列求和是一项重要内容,重在研究数列的通项。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得出了一般规律,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如:问题7 已知,求的和大家动手尝试,失败。教师  

8、这并不是说我们方法不行,而是我们还没找到其中的规律,只要大家大胆猜想,敢于探索,不断的尝试、总结、再尝试,就会成功。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先设计好的过程参加学习。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一个配角,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步思维,更要注重分享学生的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以激励学生的探究为目标,服务于每位学生的发展。2、教学强调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