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07973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空气中臭氧的检验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空气中臭氧的检验方法1 原理 空气中的臭氧使吸收液中蓝色的靛蓝二磺酸钠褪色,生成靛红二磺酸钠。根据颜色减弱的程度比色定量。 2 试剂 本法中所用试剂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重蒸水。重蒸水的制备方法:在第一次蒸馏水中加高锰酸钾至淡红色,再用氢氧化钡碱化后,进行重蒸馏。 2.1 吸收液靛蓝二磺酸钠溶液,量取25ml靛蓝二磺酸钠贮备液,用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1L棕色容量瓶中,冰箱内贮放可使用一月。 2.2 淀粉指示剂(2.0g/L)临用现配。 2.3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C(Na2S2O3)=0.1000mol/L。 2.4 溴酸钾标准溶
2、液C(1/6KBrO3)=0.1000mol/L,准确称取1.3918g(优级纯,经180°烘2h)溶于水,稀释至500mL。 2.5 溴酸钾一溴化钾标准溶液C(1/6KBrO3)-0.0100mol/L,吸取10.00ml0.1000mol/L溴酸钾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g溴化钾,用水稀释至刻度。 2.6 硫酸溶液(1+6)。 2.7 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称6.80g磷酸二氢钾(KH2PO4)、7.10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溶于水,稀释至1L。 2.8 靛蓝二磺酸钠(简称IDS)。 2.9 靛蓝二磺酸钠
3、贮备液 称取0.25gIDS溶于水,稀释在500ml棕色容量瓶内,在室温暗处存放24h后标定。标定后的溶液冰箱内可稳定一月。 标定方法:准确吸取20.00mlIDS贮备液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20.00ml溴化钾-溴酸钾溶液,再加入50mL水。在(19.0±0.5)℃水浴中放置至溶液温度与水浴温度平衡时,加入5.0ml硫酸溶液,立即盖塞混匀并开始计时,水浴中暗处放置30min。加入1.0g碘化钾,立即盖塞轻轻摇匀至溶解,暗处放置5min,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棕色刚好褪去呈淡黄色,加入5ml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褪,终点为亮黄色。平行滴定
4、所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不应大于0.05ml。靛蓝二磺酸钠溶液相当于臭氧的质量浓度C(μgO3/ml)由下式表示: 式中:C——臭氧的质量浓度,μg/ml; M1——溴酸钾溴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1——加入溴酸钾溴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2——滴定时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2——滴定时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48.00——臭氧的摩尔质量,g/mol; 4——化学计量因数,Br2/IDS; Vs——IDS贮备液吸取量,ml。 2.10
5、靛蓝二磺酸钠标准使用液 将标定后的标准贮备液用磷酸盐缓冲液逐级稀释成1.00ml含1.00μg臭氧的IDS溶液,置冰霜内可保存二周。 3 仪器 3.1 多孔玻板吸收管 普通型,内装9ml吸收液,在流量0.3L/min时,玻板阻力应为4~5kPa,气泡分散均匀。 3.2 空气采样器 流量范围0.2~1.0L/min,流量稳定。使用时,用皂膜流量计校准采样系统在采样前和采样后的流量,误差应小于5%。 3.3 具塞比色管 10ml。 3.4 恒温水浴。 3.5 水银温度计 精度为±0.5℃。 3.6 分光光度计 用20mm比色皿,在波长610n
6、m处测吸光度。 4 采样 用硅橡胶管连接两个内装9.0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配有黑色避光套,以0.3L/min流量采气5~20L。当第一支管中的吸收液颜色明显减退时立即停止采样。如不褪色,采气最少应不小于20L。采样后的样品20℃以下暗处存放至少可稳定一周。记录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 5 分析步骤 5.1 绘制标准曲线 5.1.1 取10ml具塞比色管6支,按下表制备标准色列管 5.1.2 各管摇匀,用20mm比色皿,以水作参比,在波长610nm下测定吸光度。以标准系列中零浓度与各标准管吸光度之差为纵坐标,臭氧含量(μg)为横坐标
7、,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斜率。以斜率的倒数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Bs(μg/ml)。 5.2 样品测定 采样后,将前后两支吸收管中的样品分别移入比色管中,用少量水洗吸收管,使总体积分别为10.0ml。按5.1.2方法操作,测定样品吸光度。 同时另取未采样的吸收液,作试剂空白测定。 6 结果计算 式中:C——空气中臭氧浓度,mg/m3; A0——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A1——第一支样品管溶液的吸光度; A2——第二支样品管溶液的吸光度; Bs用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计算因子,μg/ml; V0
8、——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7 精密度、准确度和测定范围 7.1 当臭氧含量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