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

ID:24605401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_第1页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_第2页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_第3页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_第4页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吴瑕anagementSchoolofontague)、普赖尔(A.N.Prior)、欣迪卡(J.Hintikka)和克里普克(S.Kripke)等人从莱布尼茨的上述思想出发,发展了一种模态语义理论即可能世界语义学,这就把模态逻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对于经典的语义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使命题的真假相对化。第二,它使必然性、可能性概念相对化。第三,它使可能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3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发展50年代初,模态命题逻辑的代数语义学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稍后,由美国逻辑学家拉索瓦和西柯尔斯基将代数语

2、义学推广到模态谓词逻辑。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以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为代表建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美国逻辑学家莱蒙在命题逻辑的层次上建立了上述两种语义学的转换关系,并提出了在模态谓词逻辑领域里建立两种语义学转换关系的设想。但该设想因莱蒙逝世未能实现,国外模态逻辑学界也未有人持续这一工作。克里普克所表述的MPL的语义学从模型结构<G,K,R>入手,此处K是一世界集,以现实世界G为一元素,R则是一介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种语义学澄清了叠置模态问题。多年来人们所构造的多种多样模态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根

3、据这种语义学,可以看成是给R加上了补充限制。这只是一种很一般的模型论语义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高恒珊在60年代初开始研究模态逻辑,多年来取得许多成果。他在《科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发表的四篇论文:《量词模态系统的代数语义与Kripke语义——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Ⅰ)——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Ⅱ)——关于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Ⅲ)——关于不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这四篇论文是一个系列研究,其结果是在模态谓词逻辑的领域里建立了Kri

4、pke语义到代数语义的转化,完成了莱蒙的设想。北京大学的周北海,在1994年的论文《嫁接框架与SI-完全性》和GraftedframesandS1-pleteness,TheJournalofSymbolicLogic(Volume64Number3Sept.1999)中,他第一次使用了这种“嫁接”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新型模态逻辑语义框架就是通常所说的“嫁接框架”。4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理论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数理逻辑学家、人工智能学家巴威斯(JonBaranticsofperce

5、ption)的处理根本就是错误的”。从人们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基本语句来看,它也只不过是触及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判断其真假,只需要通过参考世界的部分片段即可。在这样的形势下,情境语义学应运而生,并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情境语义学是一种新型语义理论,虽然它在意义和日常推理的哲学解释上获得极大成功,但在形式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模态逻辑的形式技术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它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在哲学解释上却存在诸多困难。可以说,对于哲学上的解释,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5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来看,“可能世

6、界”这个基本语义学概念仍然不够清晰明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学者们继续完善。可能世界语义学同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比较接近,但是也并没有对“可及”(accessible)这一极其重要的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模态逻辑的核心概念“可能”和“必然”解释的不够清晰合理,在今后的理论发展中,应该注意二者的本质区别,及其各自的明确内涵。6结束语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可知,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在其刚出现时,由于其相对于经典传统语义学存在的优势,使得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语言文化和语义背景的变化和发展,这种世界语义学的使用

7、,也开始出现一些弊端,不能够明确清晰合理地解释不同情境下的自然语言的丰富涵义,这就使得人们在运用过程中十分不方便,在此种情况下,情境语义学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世界语义学的些许不足。.jyqk].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宋文坚.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朱建平.确证逻辑:一种基于证据的认知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4]崔治忠.“中西文化交流”之意义及其个案研究——以金岳霖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5]王建芳.情境语义学对外延模

8、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批判[J].晋阳学刊,2005,01.[6]陈倩.语用学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