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ID:24599369

大小:6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_第1页
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_第2页
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_第3页
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居危思危”,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一汶川地震警示我们必须“居危思危”地震是群灾之首,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总和的58%。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上世纪陆地上破坏性地震有2/3发生在我国,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约50%。5.12汶川大地震更是造成了举世震惊的国难。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VI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VII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迅速提高我国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是当前的紧迫课题。二目前防震减灾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1防震减灾投入明显不足。

2、地震局目前还是事业单位,在权限、人员、经费等方面多有欠缺,使得具有专业优势的地震局在执行《防震减灾法》明显能力不足;地震监测台站基础设施薄弱,地震观测所萩得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2防震减灾机制有待完善。《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已于2008年10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而配套的防震减灾机制的许多环节还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如违反《防震减灾法》的法律责任多数是以罚款为主的行政责任,震后的法律责任不明晰,使得该法的实施可能大打折扣;地震安全性评价缺乏跟踪管理,在评价的类型、范围、权限等操作层面存在明显漏洞;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权仅

3、赋予了国务院以及省级地震主管部门或者机构,真正在第一线从事防震减灾监督管理的市、县两级地震主管部门仅有监督职责,而未授予相应的行政许可权,也没有安全性评价的审定权;现行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刚性太强,使地震前的各种变化信息可能埋没在层层上报和研究会议中,反而增加了社会公众对地震预报不切实际的期待。3建筑防震能力普遍偏低。我国大部分城市1990年以前的工程建筑没有抗震设防,许多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没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农村房屋基本不设防,6.0级及以上级地震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公众防灾意识急需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不多,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地

4、震应急应对能力,尤其是中小学生急需补上灾难教育这一关键课程。5应急救援能力较为薄弱。许多城市地震专业求援队伍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器械;地震救援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救灾物资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的危机管理和先期处置能力较低,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不健全;应急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滞后,地震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尚未设置。三对策建议1突出地震机构公益性基础地位,提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1)加强地震局的执法能力和监管职能。现行法律中"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可见地震主管部门既不是唯一执法主

5、体,也不是统一监督管理部门。正因为执法主体的多元性,造成防震减灾管理分工欠清晰和执罚权限的多元化等问题。建议在立法上明确国家地震局的执法权限与职责,把在建设工程等方面一些"飞出去的〃的监管职能,整合到地震主管部门,形成在"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实施,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明确地震主管部门在防震减灾中的统一监督管理地位和执法主体地位。同时,建议赋予在第一线从事防震减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市、县地震主管部门一定的行政许可权、安全性评价的审定权,并相应增加其处罚权。(2)改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目前中

6、长期地震预测一般可以做到,但短临预报还是难题。按照现行体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范围属于机密;地震预报程序要求(尤其是短临预报)超出了现实科技水平,不利于防震减灾的公共参与。建议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不宜规定过细,适度增加震情信息开放度,解密地震中、长期预测意见,以利于政府和社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3)改变测震为主导的防震减灾人才结构。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多学科构成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能力。建议改变目前以测震学为主导、较为单一的防震减灾人才结构,这既需要政府加大对现有队伍人才的培训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应在相关大学中开

7、辟设置相应的专业学科。(4)増强地震预报科研能力。"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地震预测是全球性的科学难题。建议将地震预报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可持续经费投入,强化地震中长期矢豆临预报研究,在地震多发地带、重点防御城市和监视地区探索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健全群测群防的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力争对6.0级以上、特别是7.0级以上地震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2把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关,理顺防震减灾设防体系(1)深化地震安评的类型和范围。目前的地震安评仅局限于建设工程本身,却忽略了对城市建设、区域发展、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的评价;需要进行地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