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69116
大小:59.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古诗教学中意象捕捉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古诗教学中意象捕捉的作用O高玲玲(古蔺县德耀初级中学校古蔺646500)“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丙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木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丙。”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
2、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
3、诗:孤山寺北贾亭丙,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浅塘湖春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杜甫《登高》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吋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奋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吋,教师应强调:写景诗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重要的还砬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
4、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吋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贯而入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诗里绝不能没冇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
5、所短。如《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冇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
6、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0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小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一一李白《子夜吴歌四首》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冇机结合
7、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少妇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冋闻?”(杜甫《赠花卿》)“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吋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