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54912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英语是现代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教学低效化是现代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相关实验研究证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其独特优势,其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英语教学有效性分析 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加上广东省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山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也相继出现。
2、合作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它是现今中学英语教育中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不仅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更是一种改善学生学习氛围、确定新型师生关系、克服落后地区教育资源薄弱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机械的讲授和课堂练习等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这种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消失过早的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与恶性循环,并对其学习能力与水平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4
3、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活动的对象为依据,将其活动分为认识客观对象和与他人交往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强调培养学生认知活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等单一的交往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而且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参与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积极改善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其可
4、与独立性学习有效互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各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均应遵循特定的操作程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和评价等。 2.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明确教学目标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从问题开始的,基于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其思维发展,引导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
5、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学习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合作性目标等,以促进其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表演和英文歌曲的演唱等让学生熟悉各种任务,再通过带领学生练习、温习发音知识等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不断提高其英文的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传授演讲技巧,并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为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全心全意、聚精会神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4 2.2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基础为
6、独立学习,若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则小组合作学习是不可能有效开展的。在现代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马上展开合作讨论,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并导致讨论结果缺乏深度和创意,不能够实现真正的教学价值。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自主、自由地独立思考,鼓励其主动解决问题,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2.3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等活动 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类
7、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再通过短剧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让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以不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还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班的交流活动,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补充和修正等达成共识,最终使每个学生均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
8、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张润生.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研究,2012(08).4 [2]王露芳.论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9(04). [3]朱云,王宏林,王凤英.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成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04).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