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

ID:24551715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4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_第1页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_第2页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_第3页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_第4页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本文主要根据地质勘察分析研究,以“米仓山隧道”为例。根据笔者思考如下:米仓山隧道地质勘查特征分析;隧道涌水量预测评价与防治措施;关键词:米仓山;隧道地质特征;涌水量;预测评价与防治;结论一、米仓山隧道地质勘查特征分析  (一)隧址区自然环境米仓山隧道的自然环境包含“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气象、水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隧址区属中深切割的侵蚀—构造剥蚀地貌,中部高,南北两侧低,海拔约835~2500m,相对高差约1700m,属高中山地貌。隧道进口端位于陕南山地,汉中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

2、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温和湿润。根据地面调查,隧址区地表水体较发育,冲沟多呈树枝状发育,除规模较大的冲沟有常年流水外,大多数较小冲沟仅在雨季有季节性水流,主沟方向与水平轴线小角斜交平行展布,局部段在地表穿越轴线。  (二)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构造分析根据地层岩性分析,石龙洞该层主要为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鲕状灰岩,上部夹少量页岩、泥质灰岩。大地电磁法(EH-4)勘探验证资料显示,物探解析成果与岩体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故由此在本阶段确认另2段为破碎带,但不一定是断层破碎带,或是挤压破碎带

3、,或是侵入接触破碎带,或是构造节理密集带、富水带等情况均有可能存在。在可溶岩硅质白云岩段,物探解释基本为Ⅲ、Ⅳ类低阻反映,次为透镜状Ⅴ类低阻和Ⅱ类高阻反映,显示出该段岩溶现象轻微至中等发育,局部为强烈发育的大型溶洞,隧道位于水平循环带内,水量丰富。另外,由于岩浆及区域地质构造作用,且线路跨度长,局部地层中可能发育有小型隐伏断裂,对隧道工程有一定影响。地层产状。隧址区出露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洞身段地表揭露S1小坝向斜、S2大坝背斜及S3中子山复向斜。  (三)隧址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岩土体结构特征。

4、隧址区穿越地层有进口第四系崩坡积层角砾土夹粉质粘土,局部块石富集,古生界下统石牌组,元古界上统灯影组,晋宁期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二、隧道涌水量预测评价与防治措施  (一)相关评价  隧道涌水量为隧道主洞、隧道斜井及竖井涌水量的代数和,8.5隧道集中涌水灾害分析评价。根据隧道地质结构及地层岩性特点,隧址区可能集中涌、突水灾害主要位于灯影组碳酸盐岩段及其上下岩性接触带、侵入岩异常带及构造破碎带,而石牌组及完整岩浆岩以裂隙孔隙水为主,产生大量突水的可能性小。隧区内可能产生涌突水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岩溶管道集

5、中涌水;岩浆岩裂隙带集中涌水;构造破碎带集中涌水。  (二)隧道涌突水的防治措施  1.隧道施工的超前预报  米仓山隧道深埋于地下,其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多变,限于目前地质勘探技术水平等,期望在勘测阶段完全查明工程岩体的状态、特性,准确地预报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带、段)的位置、规模和性态是十分困难的。8.6.2隧道涌突水的防治工程措施本次勘察预测的隧道涌突水重点防范地段有18个,具体位置详见表3-10、图3-4、图3-5。岩溶水如处理不当,将给隧道工程带来危害,由于岩溶

6、水具有与一般水流不同的特点,岩溶发育不均一性,很难准确掌握其水量及变化规律。因此,在对岩溶水量的预测上宁大勿小,在排水建筑物的设计上,宜宁宽勿窄。在工程处理上,因地制宜,采用封堵为主,堵塞疏导排泄相结合等综合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排水系统。  (三)特殊工程地质防护措施与相关评价  1.岩爆形式及防护措施根据定量计算确定围岩可能发生弱~强爆,主要发生在Ⅱ、Ⅲ级围岩中,岩石为脆性岩石,岩体较完整~完整,故而围岩岩爆形式将以变形、拉裂、剥落、片帮、松脱,破裂弹射为主并伴有爆裂声,局部可发生爆裂、气喷、深延及

7、洞室变形现象并伴有轰响。针对岩爆形式,需采取先防后治的防治处理措施:第一、超前探测,采用地质雷达、红外线及微震观测,配合地质人员作地质预测预报;第二、降低应力,打小导洞、超前卸载钻孔、松动爆破或震动,降低应力,使能量在开挖前释放;第三、合理施工,控制进尺,全剖面开挖,光面爆破,控制药量,改变应力分布,避免应力集中;第四、统计分析宏观预测,根据前述岩爆的特征、产生的规律及结合人工听声等大量的观察统计,及时进行分析,来预测岩爆发生的部位,在剖面上的位置、发生时间、破坏面特征,爆块的大小等;第五、加固围岩,实

8、行先锚再挖;第六、加强支护,加强对已发生岩爆的围岩的支护,避免岩爆进一步延续发生。  2.围岩变形分析评价  岩体破碎~极破碎,虽然高初始应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但不排除局部残留应力使得破碎软弱岩体产生变形现象。变形形式以顶凸(沉)、底鼓等挤出变形为主,可能位移持续时间较长,不易成洞,引起支护开裂现象。针对围岩变形强度及变形形式,应采取超前探测、分级开挖、先柔后刚、封闭成环及可缩钢架、可压缩锚杆和多层钢纤维的逐层喷锚的方式及时支护来限制变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