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41533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5
《社交媒体语境下全民记者的概念误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交媒体语境下全民记者的概念误读 “全民记者”产生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2770万人。随着互联网Web2.0技术与3G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SNS、维基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异军突起。它们以网络为载体,富有即时性、广泛性、公开性、交流性及社会性等特点。人们面对一个几乎拥有无限参与空间的线上媒体,变自我为传播主体,通过这些“自媒体”特定的网络生态系统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发生作用,以此创
2、立和维系与他人的联系并完成社会性的互动交流。因此,此类媒体也被称为“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带来的传播交流的便利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人们通过形式各异的社交媒介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搜集、分析以及传播。就微博而言,中国网络信息中心(NIC)在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位名叫“Kayne”
3、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个字的信息:“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转发。在之后的时间里,“Kayne”的微博就成了网友、媒体以及社会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2011年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发生追尾事故,网友祁桑于14时41分发布微博:“10号线突然刹车,人都甩出去全摔地上了。”14时49分,身处车厢最后面的网友“季法师”发出了一张受伤女子躺在地铁车门边的现场图片。到了15时17分,上海地铁官方微博首次证
4、实,“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导致该故障区段(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段)2列列车碰擦。”之后,传统媒体便就此展开了大规模的跟进报道。 从新媒体第一时间爆料到传统媒体迅速跟进,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模式”已逐渐广泛而明显地作用于我们的信息生活。中国社科院2009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而这些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首发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信息发布者(普通民众),被传统媒体和部分业界学者称为“全民记者”,他们纷纷感慨一个“全
5、民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 “全民记者”是对“记者”概念的一种误读 在某些新闻传播学者看来,“全民记者”体现了“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作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认为,全民记者“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显然,所谓“全民记者”,其实是指诸多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公众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线人”作用的一种现象。换句话说,他们的作用更接近于通讯员。尽管,他们通过非传统媒体平台如论坛、微博和社区等,在对新
6、闻线索的发掘、搜集甚至分析及传播上表现得较为主动,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具备职业记者身份和专业背景的普通民众。深入来看,他们与专业记者存在根本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特征、社会功能和具体操作等方面。 众所周知,职业是指在社会分工中以特定手段和技艺向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工作和岗位。而记者作为一项新闻职业,是以专业的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因此,记者的职业特征就必然包括:一,熟练地使用各种专业的新闻传播手段和平台;二,能够及时而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同时与社会生活及民众保持广泛
7、而密切的联系;三,作为“喉舌”因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四,作为舆论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最后,它还是一种节奏快、强度高的创造性劳动。显然,以上这些身份特点都是“全民记者”无法同时具备的。 就社会功能方面而言,作为“社会航船”上的“瞭望者”,长期以来记者所肩负的社会功能和职业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新闻工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这也是社会对新闻工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们代表
8、了媒体乃至政府和社会,为所言所行负责,并监督着社会的运行,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在具体的信息传播实践中,公众尤其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毕竟不同于职业记者,他们借助微博、贴吧、聊天群等社交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常常不具备确定性、准确性以及法律依据。同时,传播主体的活动又多是建立在个人社交网络基础上的,其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信息播报”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事件的“放大镜”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口”。 但是,当我们反观现今职业记者的新闻实践时,却发现专业领域的新闻传播不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