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

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

ID:24536825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_第1页
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_第2页
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_第3页
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理想课堂的教学过程  摘要:新课程体系的试行,使创设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过程。尝试“回顾旧知识―讲解新课―总结新知识”的三步教学过程,这三步教学过程,能使教师与学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使课堂达到理想化。  关键词:理想课堂;回顾;讲解;总结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师生之间只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的传授,理想课堂的学习过程则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创造性设计而主动去探索知识,在此过程中,实现师生二者的共同成长。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基于上述理念,结合新课程体系,一直致力探索理想课堂的教学规律。  一、回顾旧知识

2、,提问出新问题(10分钟)  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围绕“存在的问题”来展开知识之旅的冒险。所以,有效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复习和预习,即确保每个学生自己直接去接触问题与知识。回顾旧知识这一环节,我主要用以下方法:如果前面一节课以计算或证明为主要内容授课,那么回顾时老师就设计与上节学习内容有关的两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一个或两个来完成,同时老师到学生中间抽查看完成情况。如果前面一节课以概念或公式为主要内容授课,上课时老师就直接让学生默写所学内容。根据内容多少要求时间,但不能超过8分钟。4  二、讲解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25分钟)  一节课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分析以及解决的过程,是一

3、个把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在前述的复习和预习过程中,新问题被提出,教师就需精心设计学生如何去探索新知识。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为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可让学生积极解决生活难题。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五节“统计图的选择”这一节,第一环节:提前一周布置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例如,气象站发布的本市2011年月平均降水量(条形统计图),学校校医室对全校学生近视情况作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并在这个过程中调查、收集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第二环节

4、:合作学习。经过初步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数据本身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统计图,并作出决策。1.情境引入。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调查得到的统计图。2.统计图的选择:(1)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人口1980―2050年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2)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50年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3.统计图的选择与制作。学生根据小组收集到的感兴趣事件的数据,结合本小组制定的研究方向,小组讨论,选择哪种统计图展示数据最合适。小组成员各自制作统计图,完成调查报告。第三环节:练一练。制

5、作统计图后,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垃圾问题进行思考,树立“生活垃圾分类”及“减少生活垃圾”4等方面的环保意识,渗透数学教学的德育意义。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怎样选择统计图,统计对于合理决策的作用,社会调查时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三、总结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10分钟)  新课讲完总结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总结出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出哪些是记笔记的内容。而我是通过让各个层次的三位学生来总结,最后由教师取他们的优点再总结。这样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参与新课的学习。有时会碰到学生不说,这

6、时老师应该多鼓励引导学生说一些所学内容,这样会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久而久之他们会积极参与进来。剩余时间做好课堂笔记。  此外,为实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根本目的,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

7、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总之,这三步教学过程,能使教师与学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目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使课堂达到理想化。4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0.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3.  编辑赵飞飞  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