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ID:24536025

大小:7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_第1页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_第2页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_第3页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湖南省委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委底4170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于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n=30)和介入组(n=30),给予开颅组患者开颅夹闭术治疗,给予介入组患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夹闭组,P<0.05。介入组患者祌经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与夾闭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

2、急性期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且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中推广运用。【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效果以往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常釆取开颅夹闭术治疗。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栓塞材料也得到了显著进步,血管内介入术在临床常的运用也越来越多[1]。此次研究中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过程提供更多参考。以下进行具体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诊断均参照《神经外科疾病诊疗

3、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急性期;均出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均排除手术禁忌;排除存在其他祌经外科疾病及颅脑既往手术史患者;均排除严重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n=30)和介入组(n=30),开颅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7.3±9.4)岁;Hunt-Hess分级:I级10例,II级14例,III级6例。介入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57.5±9.6)岁;Hunt-Hess分级:I级11例,II级1

4、3例,III级6例。与介入组对比,开颅组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等一般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在研究中进行比对分析。1.2方法给予开颅组患者开颅夹闭术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全麻,根据影像学相关检查了解患者颅内出血状况。给予患者经Yasagil翼点入路或选取患者眶外侧入路,剥离患者骨膜,将皮瓣进行翻动至颅底,形成骨瓣,将患者侧裂进行分离,打开邻近脑池,进行常规开颅降压。使用显微镜辅助观测患者动脉瘤位置、状况,将动脉瘤完全显露,分离动脉瘤颈,使用Yasagil动脉瘤夹进行动脉瘤夹闭,常规留置引流管[2】。给予介入组患血管内介入治疗,给

5、予患者常规全麻,根据影像学相关检查了解患者顾内动脉瘤状况,给予患者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将6F引导管置入患者颈内动脉,根据患者动脉瘤实际状况,对微导管进行塑形。复査位置满意后,取出微导丝,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取与动脉瘤人小合适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栓塞治疗保持由大到小操作顺序。采取C臂机辅助了解填塞状况,及远端血运状况,填塞满意后取出引导管[3】。术后给予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降颅压治疗、对症治疗等。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住院吋间状况。患者出院前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总分1-

6、5分,1分为死亡,5分为恢复正常生活。优良:评分4-5分;中:3分;差1-2分[4]。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1.4统计学方法上述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进行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住院吋间及神经功能状况对比介入组患者住院吋间为(11.2±5.1)d,明显少于夹闭组

7、(19.4±6.7)d,t=5.334,P<0.05。介入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与夹闭组相比无差异,P〉0.05。详见下表。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介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1例,夹闭组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2例,介入组1年内无死亡患者,夹闭组出现1例死亡。介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与夹闭组相比无差异,X2=0.741、1.017,P>0.05o3讨论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常因动脉血管异常膨出而致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颅内动脉瘤

8、临床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多在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被确诊。患者常急性发作,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致死率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