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1297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皇帝到达官贵人:P64第一段平民百姓: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城市1.主要表现①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注意: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②食:传统饮食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
2、、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④社会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P65第二段★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锁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⑤社交礼仪等:见《历史纵横》A、礼仪B、历法C、节日2.变化的原因:外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②西方民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内因: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②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二、
3、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⑴社会风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0世纪50-70年代)⑵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②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二、改革开放以来⑴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⑵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
4、、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⑶住:①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②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③目前不仅满足于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⑷风俗习惯: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休闲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③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共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三、新中国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⑴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推动社会生活
5、巨变的根本原因。⑵其次,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⑶全国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建设祖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史论共享1.本课要旨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⑵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⑶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⑷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