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

ID:24476728

大小:53.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_第1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_第2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李荣霞河北省枣强县第二中学李荣霞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由于文言文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势必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傅大,才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滋润学生心灵,陶治学生情操。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对教学古典诗文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下面对文言文谈一些教学方法;一、激活文字,诵读成像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幵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

2、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仪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

3、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二、走进作者,领略内涵文章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4、这中间的距离犹如一道屛障难以逾越。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lsqU0;群童&rsqU0;,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

5、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吋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三创设意境,构思图画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冇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浄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

6、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

7、,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艽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总之,我们在中国文言文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冋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冇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

8、让古典诗文焕发青春活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