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

ID:2447549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_第1页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_第2页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_第3页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  摘要:只有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法指导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一、精设巧导,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探究的实效性,一是教师要选准探究的素材,二是教师要巧

2、妙地引导。  “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宜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规律性知识是在某种知识体系建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属性,是知识内部结构、关系的本质体现。一般可采用下列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发现规律(或验证猜想)→消化应用。例如:教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内容时,可以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版并提出问题:“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紧接着,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这个长方形纸板上一个挨一个地摆,直至摆满,并数一数一共摆出了18个小正方形。此时,引

3、导学生做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提出“4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让学生分小组使用课前为其准备的学具展开探究活动,以求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几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论。有的说,我们取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它的面积=2×1=2(平方厘米),证实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有的说,纸片长4厘米、宽2厘米,我们将这张纸片先横向对折一次,再纵向对折二次,这样就折出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

4、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4×2=8(平方厘米)。有的说,教师手上是一张画有很多小方格的纸片,每个小方格都是1平方厘米。我们先将其中的任意一行的5个小方格涂上红色,再紧接这一行又涂了3行,这样一共涂了20个小方格,也就是涂红色部分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用具体例子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后,随即组织学生计算一些长方形的面积,以巩固消化新学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做,做中想,想中悟”  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做中想、想中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如教学“比

5、例尺”,传统的“讲授―接受式”4教学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介绍比例尺产生意义、概念、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概念进行计算、画图。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课前布置学生测量学校篮球场(或教室)的长和宽,课中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在纸上画出篮球场(或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的值,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式,进而运用比例尺进行有关计算。这种呈现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测、画、算),再在做中想,想中

6、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妙地以旧带新  巧妙地以旧带新,可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求“比一个数少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可以这样组织教学,教师出示信息:“五(3)班共50人,男生占7/10。”  教师设问: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①:男生有多少人?  生②:女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  生③: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提出的以上三个问题,①、②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求解①、②两个问题为第

7、三个问题的新知教学做了铺垫,达到了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的和谐统一。  四、将学习材料的组织改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将学习材料的组织由静态呈现变为动态生成,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比的意义”,出示信息:市消协会同质监局对我市某电器市场A、B两大系列饮水机质量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A品牌B品牌  抽查总台数200404  不合格台数52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若你是顾客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品牌的产品?  第一步,初步感知比的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用不合格数除以抽查

8、总数列出计算式子:5÷200,2÷40。第二步,在初步感知比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刚才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不合格数除以抽样总数的方法来比较两种产品的质量,根据前面提供的信息,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比较?算式如何表示?这时学生可提出很多量的比较,并列出算式。第三步,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比是相关联的两个量相除比较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同类量之间的比的结果表示一个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