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

ID:24473847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4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_第1页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_第2页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_第3页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_第4页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孟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入到里面,只是共这屋。大概此篇所载,便是尧舜禹汤文武相传治天下之大法。虽其纤悉不止此,然大要却不出此,大要却于此可见。  指明孔子圣门所传儒学即“四句话”之学。也就足说,《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所讲都是“四句话”之思想。这思想当然也是朱熹《孟子集注》的指导思想。 摘要:朱熹《孟子集注》并非照着孟子讲,而系对孟

2、子思想的诠释、发挥,贯穿着朱熹在心性观上的心学立场和心学表述,是一极具朱学特色的“心学”文献。牟宗三先生认为《孟子集注》是以告子、荀子理在心外,以认知心向外穷理解孟子“尽心知性”等心性思想,实是对朱熹的误解、曲解。  关键词:朱熹;《孟子集注》;心学  1672-4283(2014)01-0041-07  收稿日期:2012-02-26  简介:金春峰,男,湖南邵阳人,北京什刹海书院导师,人民出版社编审。  《孟子集注》是朱熹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近人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而影响很大的是牟宗三先生。他在《心体与

3、性体》第3册中有一大章专门对此进行阐述。据他的看法,贯注于《孟子集注》之思想是“心外求理”之告子、荀子一类思想;心性观乃“心性情三分”,性在心外,“心”为认知心之“理学”思想。其“尽心知性知天”乃“认知”地“尽”和“知”。这些也是当今流行的看法。但实际上,《孟子集注》不仅忠实地阐释了孟子心学思想,且创造性地加以诠释、发挥,很能表明朱熹在心性观上所持心学思想的特点。牟先生的看法是难于成立的。下面分五节予以论逑。  一、诠释背景与指导思想  首先要指出的是,牟先生关于《孟子集注》之背景与指导思想的看法没有朱熹自己的

4、具体论述作根据。  《孟子集注》之背景与指导思想,朱熹有明确的具体的论述,共见于三段重要文字:一是《中庸章句序》,一是《读余隐之》,一是《孟子集注》所引杨时《孟子说》。  《中庸章句序》(简称《序》)作于朱熹60岁时。此时《孟子集注》的工作早已开始,故不是通常所谓先有了指导思想而后加以贯彻,而是《序》概括了《四书》之指导思想,从而能够说明他的《四书集注》包括《孟子集注》是遵循和贯彻了这一思想的。  《四书》是否有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朱熹以前没有人明确提出并予以回答。朱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予以回答的人。这就是他在

5、《序》中表达的看法。在《序》中,朱熹指出,贯彻于《四书》的指导思想就是《尚书·大禹膜》的“四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说:  中,只是个恰好底道理。允,信也,是真个执得。尧当时告舜时,只说这一句。后来舜告禹,又添得下……三句,是舜说得又较子细。这三句是“允执厥中”以前事,是舜教禹做工夫处。……《论语》后面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之类,皆是恰好当做底事,这便是执中处。尧舜禹汤文武治天下,只是这个道理。圣门所说,也只是这个。虽是随他所问说得不同,然却只是一个道理。如屋相似,

6、进来处虽不同,入到里面,只是共这屋。大概此篇所载,便是尧舜禹汤文武相传治天下之大法。虽其纤悉不止此,然大要却不出此,大要却于此可见。  指明孔子圣门所传儒学即“四句话”之学。也就足说,《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所讲都是“四句话”之思想。这思想当然也是朱熹《孟子集注》的指导思想。 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孟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这“四句话”后人概括为“十六字心传”。分析起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指

7、心性本体,“惟精惟一”指修养功夫,“允执厥中”是功夫所达到修齐治平的境界与结果。没有本体,无功夫可言;没有功夫,也不可能现实地“允执厥中”,成就道德与人世间的大中至正之道。“道心”指人生而秉有的仁义道德良心。“人心”指情欲知觉之心。前者即今所谓“道德理性”,后者即今“认知理性”与情欲心。“心”是二者的合一体,故是一真正的心学思想。《孟子集注》既以此为指导思想,当然也是“心学”而非“心外求理”的“理学”了。  《读余隐之尊孟辨》写于朱熹“中和新悟”后。据束景南考证,当在绍熙三年,朱熹63岁时。在文中,朱熹说:“孔

8、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此非深知所传者何事,则未易言也。”(如余稳之就不懂得这点)对此一“未易言”的理由,朱熹回答说:  夫孟子之所传者何哉?日:“仁义而已矣。”孟子之所谓仁义者何哉?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如斯而已矣。尧舜之所以为尧舜,以其尽此心之体而已。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之以至于孟子,其间相望或绍熙三牟数百年者,非得口传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