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ID:24456285

大小:69.9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4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第1页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第2页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第3页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第4页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关键词]八股文,科举考试,朱兀璋[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65-0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目叙述明太袓加强君权的措施如下第一,改革行政机构,第二,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第三,八股取士。学界对前两个措施多无异议,但是八股取士是否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就值得商榷了。教材中讲八股取士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原因之一是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已经固化,“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原因之二是明太袓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与内容十分偏狭,“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2、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教材由此得出:明太祖通过八股取士,禁锢考生思想,“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关键词]八股文,科举考试,朱兀璋[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65-0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目叙述明太袓加强君权的措施如下第一,改革行政机构,第二,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第三,八股取士。学界对前两个措施多无异议,但是八股取士是否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就值得商榷了。教材中讲八股取士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原因之一是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已经固化,“

3、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原因之二是明太袓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与内容十分偏狭,“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教材由此得出:明太祖通过八股取士,禁锢考生思想,“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上述观点的史料来源应出自《明史?选举志》:“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袓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果如这段史料所言,明太祖与刘基规定科举考试为八股取士,那么,说明太祖以此加强君权也是史证确凿,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4、一、明太祖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明太祖时期科举考试答卷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吗?《明史?选举志》中说明太祖时科举考试第一场的答卷文体是“略仿宋经义”。所谓“宋经义”指的是宋代时期的经义文,也称“时文”。宋代经义文有着基本固定的格式,从破题到结尾分为十个段落,所以经义文又被称为“十段文”。这十个段落指的是“破题、承题、小讲、缴结、官题、原题、大讲、余意、原经、结尾”,这与成熟八股文体的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小讲)、入手、提股、虚股、中股、后股,大同小异。如果洪武年间科举文体,确是“略仿宋经义”,那么教材的观点大致无差,只是十个段落与八个部分的区别而已。果真如此吗?有学者考察洪武初年的科举

5、时文发现:文章是“开头先回答题目的问题,为文章的主意,然后再逐层加以展开论述。其文章皆非八股,而类于论体,也没有其他框框的束缚”。至少说明洪武初期的科举文体较为自由,不像宋代经义文体那样限制严格,也没有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立科举条例后,科举时文的结构也没有严格受限。如果说八股文的程式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并非一成不变,但八股文体“不能灵活的是,以八股组成的四比,每比一定是相对成文的偶句,不能是互不对称的散句。这就是八股文主要的形式特点所在”。明朝初期,从明太袓到明成祖时期,科举时文多数并不符合八股文主要的形式特点,古文味道浓厚,比偶的形式没有形成定制。直至永乐十九年(

6、1421年)辛丑科会试,进士薛碴的文章还是不拘于对偶格式,“行文古逸”,写的文章主体部分甚至是“四股只是四段散体文字,不求对偶自然生动”。明朝初期的科举文体形式较为自由,不刻意要求比偶的原因是经过元朝的统治和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经义文反趋朴实”,在形式上没有宋代经义文的限制严格。这股朴实的文风,影响久远。“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文章的对偶要求才逐渐严格,“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后世论者有以唐诗的演变

7、为喻比附明朝科举文体的变化:“国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云。”也就是说明太祖时期的科举考试文体较之后世来说尚未定型、成熟,相对自由、松散,没有太多的规定与限制。有学者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任何考试内容都有一种向客观程式化,甚至向日益严格固定的客观程式化发展的自然趋势……只要有百十年的升平,任一考试科目都有可能演变成繁复严密的程式。……明朝建立后承平日久,试文又渐至严密,要求一种更固定的程式以便考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