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语口语教学论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英语口语教学论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在外语教学中普遍采用了一些新的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法,如视听法、交际法、直接法、认知教学法等。为此,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对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但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始终难以突破英语口语这一难关。本文对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制约因素措施 1.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英语被称为“国际普通话”,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
2、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用英语进行交流显得日益重要。因此,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培养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深入交流的有用人才。然而,由于我国英语教学界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法是语法教学法,即只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及语用能力的培养,加之,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从而造就了大批听的一知半解、说时有口难言的学生。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在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了一些新的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法,如视听法、交际法、直接法、
3、认知教学法等。为此,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对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但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即学生在外语课堂中的沉默。 2.制约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因素 英语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在自由的氛围中同他人轻松地进行交流。然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因素很多,经过调查分析,我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 2.1学习者基础薄弱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但由于持续扩招,给高校带来了教学和管理工作上的困难。多数
4、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生活中鲜有机会用到英语沟通,所以很多学生常常感到有话表达不出,在英语课堂上开口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长此以往,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课堂口语教学,而越不开口,就越说不出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在高校外语课堂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老师提出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下面一片沉默。 2.2教学方法落后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而国内的英语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许多英语教师一直都在沿用传统的语法讲解及翻译法。这样的教法偏重语言知识与框架结构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环节单一,方法呆板也是一个问题
5、。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势必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大班授课仍占主导地位,有些班学生人数达到六七十人,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交流,从而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下降。 2.3教育模式束缚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一直居统治地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口语不在英语考试的范围,因而不引起重视。即使是入学的英语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只是注重听力、阅读、词汇、作文、翻译等方面的能力考查,没有把口语作为必要的考查指标,从而在无形中把高
6、校的英语教学引入误区,忽视了口语教学。此外,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各个学校都把等级考试的通过率相比较,无人关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大量词汇、语法,却无法在特定的语境下准确、流利地进行一般性的语言交流,“中国式”英语随处可见,这样的口语教学根本达不到加强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教学目标。 3.口语教学的改进措施 口语交际所表现的特点与书面语不同,书面语通常出现在复杂正式的句式结构中,而口语则以相对简单或不完整的句子在交际中发挥作用;在词汇使用方面,口语偏
7、重简洁和非正式的词汇;在表达方面,口语时常表现为非规范语法,非严谨的开启谈话的方式,时而也出现语流的停顿和一定的插入非主导思想的语言,当然也会出现语言的重复或者没经过任何锤炼的语言,也有可能表现为一种随意性的语言;在信息容量上,口语所传递的信息密度明显少于书面语等特征。以上这些特征常体现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因而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施教者须充分认识到口语的特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真实的语境教学。 3.1培养自主学习机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应用语言学研究重点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转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受到了广泛重
8、视。语言教学也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