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26200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4
《谈谈语文课堂上的文本与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语文课堂上的文本与学生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也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是啊,为了走好脚下的路,我们必须要学会开拓创新,走好语文教学之路更是如此。 其实,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年来,我一直秉承着“以文本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课堂为主”的教学理念。当然,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与当代语文新课标来了个不谋而合。我只想坦言和强调:以文本为主,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失去方向;以学生为主,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失去意义;以课堂为主,才能使语文教学不失去最坚固最有力的阵地。 因而,如果用一
2、句话总结我浅显的教育创新成果,那就是:语文课堂上有两只隐形的翅膀——文本与学生。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托起以上两只翅膀,从而越飞越高越远呢? 一、以文本为主,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失去方向。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自然自觉地走进文本。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把存在于学习主体的文化外化为客体文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运动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得以融合。文本解读无时无刻不需要文化自觉,任何文本都潜藏着问题与意义,具有多元的解读余地,也不乏解读过程中的视界盲点。只有高度文化自觉的语文
3、教师才会以其超凡的敏锐和独特的视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点上,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走出盲区,含英咀华,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补;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彰显生命的活力,领略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不断激发起学生的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阅读文本,在文本解读中主动参与言语实践,把静态的文本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形态并不断进行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觉醒并积极反思,从而使负载着传承与创新的解读过程始终成为对本民族文化中优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觉传承、不断创
4、新的过程,以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带着尊重和崇敬的心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自觉“扬弃”。在文本解读中,语文教师应能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睿智引导学生在充满智性的文化探寻中自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唤起当代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文本解读中既能真切地了解自身文化,又能主动地重建自身的文化,恢复民族文化的记忆,贯通民族文化血脉,并能自觉地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思考,通过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在“和而不同”的平等和包容姿态下,彰显不同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
5、界。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在高度文化自觉引领下让学生走上文本解读的旅程,并以高度文化自觉让学生走出文本。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也不是文化的他化,而是文化生命的唤醒和觉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本解读的文化价值就在于把静止的文化载体转化为富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充满先进文化引导的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陶,并以此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文化自觉。 二、以学生为主,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失去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
6、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等,均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
7、命潜能的人。教师应该深人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和;和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距离拉近,使之与共振共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语文教学就是要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教师应有民主意识,要善于创设课堂氛围来
8、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引导而不是拉拽”,“激发而不是压制”,“促进而不是代替”,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现性和多样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