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98539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对中国山水画表现内容与审美取向的认识与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中国山水画表现内容与审美取向的认识与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画的重要门类。山水画在我国的隋唐时代就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体裁。无论从技法还是画理其发展的都相对比较成熟。它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表现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山水画;表现内容;审美取向;认识;理解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在当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画也出
2、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一样,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便远离了状物象形的阶段,走向意匠独运、以抒发主观情怀为终极目标的境界。唐代的王洽,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的王蒙,明代的陈道复,清代的石涛、朱耷,现代的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石鲁等,都相继在中国写意山水画上做出了令人称颂的建树。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内容的表现与审美价值,是当今盛世时期进行山水画创作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山水画的表现内容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虽然其表现题材主要以自然山川为主,但它所折射的是人与自
3、然的和谐关系。遍览中国美术史上流传的经典作品和现当代艺术家们所创作的山水画可见,其画面主体无一不是以山、水、树木和云、气等构成画面主体。人们的审美眼光总希望投向生机勃勃的事物,把自然山水拟人化,使人联想起生命的流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美存在于生命的运动之中,生命的枯竭或生理上存在的任何缺陷都会妨碍事物的美的表现,因此才有“山,
4、无水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等认识。他又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其在画理中向世人强调了人与自然是亲和关系;人与自然是相偎相依统一的关系。 而作为人类造物的痕迹——房屋、舟车、小桥以及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画面上画得都非常小,多以点景的形式出现。因为在艺术家的眼里画中人物不应是征服自然的强者,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人,更不是大自然的改造者和破坏者,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5、它们是平等、和谐、和睦相处的关系。在艺术家的思想意识中“天地与我是并生”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和谐境界。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没有表现出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更没有因大自然远离上帝而视其为荒蛮,因自然没有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弃置,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生存背景和生活家园。试想,人类的世界如果缺失了自然,那就会缺少了灵动与诗意;如果自然缺少了人类的活动,那么世界将是一片荒凉与寂寞。有质有灵的山水,在艺术家那里被理解为是物象的一种,是可以体现“道”的,所以
6、人游山赏水是为了观“道”。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道”的观念下统一起来,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感情出发,去接触自然,探索与主观审美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南朝的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论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他通过这种借物写心的途径实现画中物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他说的畅神就是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享受。而最能畅神的艺术表达形式就是山水画。因为山水画能通过外在的自然之“有”,写出画家内在之“灵”,这是人类对自
7、然的真挚热爱,是人类与自然高度统一、和谐相处的结果。 二、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它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那里山水美是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的统一,它使人类提高了审美,陶冶了人类的精神,净化了人类的心灵,它给人类带来的是精神慰籍。中国山水画中的山与水早已不是自然中的山与水,那是艺术家精神的山水。是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演进与升华,是人类精神的寄托与理想追求。 虽然山水画艺术形成于隋唐时期,但是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用“比德”的方式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
8、者静”的审美思想。山川在这里更多体现的是人类赋予它的人文精神。它拉开了与原始朴素的自然情感的距离,使山水画中的山与水和自然中的山水有了本质的区别。郭熙在《林泉高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