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

ID:2437891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_第1页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_第2页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_第3页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浅析  “问题自主解决”以小学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直观问题,另一类是人们已经设计好的数学问题。小学生遇到的更多的是人们已经设计好的,能让他们将原有的技能和方法迁移到问题情境里的题目――应用题,这类题目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很多小学生都感觉应用题很难。如何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并且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特点,改革教材和教法,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化难为易,大面积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呢?  一、多些实践操作,少些

2、纸上谈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往往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留一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在“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自主地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能依例讲例,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而亲自获得一些感性材料,让应用题所叙述的情节、数量关系这些外在的因素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识,为理解应用题中的问题情境做必要的准备。比如,南京长江大桥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一列火车长100米,以每秒15米的速度开过

3、这座大桥,火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通过大桥?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往往列式为:6772÷415,如果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课本、文具盒在课桌上搭起一座桥,用钢笔当火车,自己演示一下火车过桥时的情境,学生就会很快弄清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完全过桥,为什么计算总路程时要把火车的自身长度计算在内,明白为什么要用(6772+100)÷15的道理,从而攻破难点,同时增加了他们学习应用题的乐趣。  二、多些实际例子,少些摆理说教  虽然数学应用题要解决的是来自生活的许多新数学问题,但由于教科书中的应用题是编写者根据生活实际“编”出来的

4、,小学生受知识水平、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并不能很好地把自己融入问题情境之中,感到困难重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问题情节创设在学生生活实际中,就有益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了。比如,教学“粉刷面积”时,学生对于要扣除哪一部分的面积难以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扣除,该扣除多少。如果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室四周,并说说哪些是要粉刷成白色的,整体上是什么形状,再让他们与课本中的例题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这样做的效果比就题论题好得多。  三、多些形式转化,少些照本宣科  首先是生活情境中数量关系与数学中数量关系的转化

5、。在“问题自主解决”的课堂教学中,多数的时间是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现实情况反映看,在解答应用题时,很多小学生发生错误并不在于计算,而是由于没有把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算式中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事实上,联系这两者的“桥梁”4是数学语言或数学用语,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就是完成两个数量关系的转化过程,即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算式。另外,在复杂应用题中,由于包含着多重的数量关系,学生解答时往往不能正确分析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列错算式,如果能把这些数量关系一一拆开,再各个击破,那么解决再复杂的题目

6、也是水到渠成的了。比如,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走12千米,10小时可以到达;现在每小时比原来多走3千米,多长时间能到达?这道应用题就可以拆成三道简单的应用题:第一,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12千米,10小时到达。这条路有多长?第二,原来每小时走12千米,现在每小时多走3千米,现在每小时走多少千米?第三,从甲地到乙地共120千米,现在每小时走15千米,多长时间能走完?这样对学生来说就简单多了。  四、多些灵活运用,少些生搬硬套  在“问题自主解决”这样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只用例题为学生示范,而要教

7、学生如何自主探索解题方法,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如果只是顺向或单向考虑,思维常常受阻,如果引导他们采用恰当的方法,分别从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方面出发,向中间条件逼近,就较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了。比如,某商店运来300双运动鞋,分别装在2个木箱和6个纸箱中,如果1个木箱和2个纸箱装的鞋一样多,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鞋?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转化法,把条件中的2个木箱转化成为4个纸箱,或把6个纸箱转化成3个木箱,那么就可以用300÷(2×2+6)=30(双)或300÷(2+6÷2)=60

8、(双)得到答案了。  五、多些分层要求,少些平分秋色4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着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如果对全班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必定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好的现象。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因素,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编成A、B、C三组。学习新知识后,也把应用题分为A、B、C三级题型,同时要求A组学生完成A级题,B组学生完成A+B级题,C组学生完成A+B+C级题。这样,无论是从题量还是从题目的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