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阐述何为“药食同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何为“药食同源”何为“药食同源”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何为“药食同源”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食疗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唐代医圣孙思邈首次将食疗列为专篇,他在《千金·食治方》中写道:“安身之本,秘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药物与食物同属自然界,在起源上是共同的,兼具保养与治疗的作用,并具有统一的性味、统一
2、的宜忌等特点。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许多食物可以解除病痛,又可以果腹,食后身强力壮,这就是中医所谓的药食同源。 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中早就记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汉代名医张仲景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食物疗法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食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唐代医圣孙思邈首次将食疗列为专篇,他在《千金·食治方》中写道:“安身之本,秘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
3、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又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孙思邈的这一段论述,把食物和药物的不同作用,讲得很透彻。他的弟子孟诜在《千金·食治方》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许多食物药,写成了《补养方》一书。此书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共3卷138条,后经孟诜弟子张鼎增补89条,易名《食疗本草》,成为中国第一部以食疗命名的专著。 金元著名医学家张从正明确提出过“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考药政”及“药补不如食补”的理论。元代忽思慧编写了药膳和营养著作《饮膳正要》,书中记载药膳菜肴94种、汤
4、类35种、抗老药膳处方29何为“药食同源”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种。不仅介绍了烹调和饮食的合理搭配,而且也提到了饮食中加入药材对人体的帮助,本书对于常见食物医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有精辟的论述。 明清时期对于食疗学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材,其中,谷、菜、果类有300多种;虫、介、禽兽有400种以上。书中同时介绍了众多药膳,如可以治病又可以饮食的药粥就有42种,药酒多达75种。 养生格言 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王国维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劳形
5、,多言则气乏,多愁则心慑。——孙思邈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曹庭栋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嵇康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奉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作用。——爱因斯坦 身体要过着一种有规则的、有节制的生活,方能保持健康。——夸美纽斯 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对于生活必需品不加挑剔。——伊壁鸠鲁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坚强的意志以及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
6、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巴甫洛夫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 锻炼身体,短时间内效果不显,但持之以恒,其功自见。就像储蓄一样,零存整取,积久即成巨款。 ——孙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