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ID:24351856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_第1页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_第2页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日喻》阅读答案苏轼《日喻》阅读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24分。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

2、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

3、东坡文集事略》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A.生而眇者不识日眇眼瞎B.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揣持、抓C.君子学以致其道致表达D.夫没者岂苟然哉苟随便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A②作《日喻》以告之①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B②日之与钟、籥亦远矣①生而眇者不识日C②昔者以声律取士①而眇者不知其异D②莫之求而自至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

4、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

5、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