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30105
大小:20.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形式与政策 (5)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人类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时更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这种平衡的观点不仅使人提高了自己改正自己缺点的能力,同时也改善了自己发展自己潜力和优点的能力。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和谐社会;幸福;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更好的造福国家、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其根本就是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权益得到保障,生活幸福安康;就是要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
2、民幸福,用人民幸福来引导和检验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社会与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从美国心理学界开始兴起的一新的研究领域,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动机等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
3、关注人的积极面,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个体积极人格,体验幸福;在群体层面上关注全体的和谐互动,培养合作、共享、利他、宽容等积极品质;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整个社会的风气、文化氛围,提倡建立有责任感、关系良好的社区、社会;在自然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心理学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不仅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社会的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
4、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在其理念上存在一个理想的常模,其目标是把所有的普通人,不仅仅是小部分的问题人,尽可能的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致力于使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理想,发现使得个体、团员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层面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良性的互动、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幸福。而积极心理学也是从个体,群体以及人与自然层面上促进人类的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
5、且更加关怀人类的福祉,两者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幸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4]。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民的幸福,经济增长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发展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社会和谐更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民生幸福不仅是和谐社会
6、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和谐之本、和谐之源。构建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实现最大幸福。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民生问题,幸福为本。致力于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的本质使然。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矛盾的重要关口,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民生无小事,民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之
7、事,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5]。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幸福的家园,给人民群众幸福的生活。关注民生问题、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积极心理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促进个体积极健康的人格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
8、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所形成和不断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