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94175
大小:54.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浅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疆奎屯第七师123团中学宋乃峰【中图分类号】G528.28【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7-0110-01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密切联系。综观历史长河,牛顿、爱迪生、张衡等为世人建下丰功伟绩,正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百折不挠,执着追求,才得以累累硕果。一个人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具备了良好的求知心理,才会引发美好的愿望,追求更高的知识。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一、激发学生自主探求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2、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认识它、研宄它,这就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兴趣是鼓舞和推动人们学习的一种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俗话说:“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假如一个老师上课空洞、没水平,自然而然学生会被老师乏味的讲解感到厌烦,继而会对老师所教科目不感兴趣。假如老师上课劲头足,水平高,无形中学生也会受老师的感染,自信心加强,也就有了兴趣想学。上课时老师应当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一来,在良好的教
3、学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轻松地学到知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必须善于诱导,循序渐进,在运用某些措施时,要及时照顾全体,弥补不足,不断为学生找方法,培养愿学习、会学习的高素质人才。二、利用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配合默契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师生间心理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信任、鼓励及耐心、期待都有可能转化成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渴求及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反之急躁、失望、嫌弃就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扼杀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班冇一位同学,成绩落后,非常自卑,我就因时制宜表扬他的优点,比如他的歌唱的好,我就找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比赛。他为班级争光就激励他表扬他,他的学4也有一点一点的进步。三、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0的。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吋,
5、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尝试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上进。如男女同学竞争方式,主要针对课堂纪律与家庭作业方面,而课前提问与小测方面则采用小组竞争方式。在成绩方面,不采取“一刀切”,而是利用他们好比、好强、好赢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们在班上自由选择不相上下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同吋树立明确的学习0标。一定要战胜自己的学习对手。这样一来,臝的的冋学就像打了胜仗一样,而输了的同学也不甘落后,在学习上你追
6、我赶的局面出现了。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如采取集体竞赛、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0的。四、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AI知识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
7、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吋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冇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把握机会及吋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如学语文,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教师在备课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
8、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催人上进的钟鼓,它会激励你不畏艰辛,在前进的路上孜孜不倦,乐而忘返。老师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苏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真正成为未来的可用之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