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ID:24292943

大小:7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_第1页
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_第2页
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_第3页
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丙南宁530022【摘要】目的:探讨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保留灌肠的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旋转式体位保留灌肠,即左侧卧位→俯卧位&nrr;右侧卧位,每种体位滴入灌肠液的1/3,滴速lOOgtt/min,灌肠完毕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每15min变更1次体位,而且臀下垫软枕抬高臀部10〜15cm,保持Ih以上。以后取自由体位,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保留灌肠。两组停药后第一天做电

2、子结肠镜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药液外溢、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旋转体位保留灌肠可以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接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旋转体位;左侧卧位【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047-01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是通过药物在肠壁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而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为此,我科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40例慢性结

3、肠炎患者采用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男49例,女31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7.5岁。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病例纳入标准:按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经大便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并排除肠结核、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感

4、染性结肠炎患者。1.2方法1.2.1操作方法:两组均由专职护理人员进行保留灌肠,灌肠液为0.5%甲硝哇注射液100mL,温度37〜41°C。配合用药:注射用前列腺素El100μ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滴。两组患者均采用滴注式保留灌肠法,按输液法操作,剪弃输液针,接上16号一次性吸痰管,石蜡油润滑后插管,插管深度为25cm。实验组取旋转体位: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每种体位滴入灌肠液的1/3,滴速lOOgtt/min,灌肠完毕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每15min变更1次体位,而且臀下垫

5、软枕抬高臀部10〜15cm,保持lh以上。以后取自由体位,14d为一个疗程。停药后第一天做电子结肠镜检査。对照组取左侧卧位,滴速、灌肠完毕后护理方法同实验组。1.2.2效果评价指标:临床疗效、灌肠液是否外溢、药物在肠道内保留吋间。1.3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人便常规,电子结肠镜结果判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1〜2次/d,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糜烂、充血水肿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大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电子结肠镜检査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人便常规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等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6、以治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1.4统计学方法:资料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冇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药物肠道保留吋间及灌肠液外溢比较:见表1。3讨论慢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症,艽病理改变主要限于结肠黏膜,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出现水肿、糜烂、溃疡和出血。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达到病变部位,以达到消炎、解痉止痛、止泻和促进溃疡愈合的0的。传统保留灌肠仅仅作用于直肠,无法达到乙状结肠以上肠腔。因此,如果病变不仅仅在直肠时,用传统方灌法保留肠效果不佳。而药物动

7、力学指出,结肠吸收主要部位在横结肠和升结肠,药物只能达到此部位,才能发挥最佳的生物利用度[3】。故药物在肠内保留吋间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奋学者认为,保留灌肠治疗效果与药液在肠内停留时间长短成正比[4】。保留灌肠不以维持全身血药浓度为指标,而是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与肠系膜血药浓度为0的,药物吸收与弥散面积、扩散系数、接触吋间右关,而结肠被动吸收药物,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疗效最佳[5]。周钰静等[6】报道根据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灌肠体位,如病变在直肠、乙状降结肠者采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

8、采取右侧卧位,灌肠后改平卧位,臀部及床尾抬高10〜15cm,交替翻转体位2〜3次,使液体在肠腔内保留2〜3h或更长时间,促进药物充分吸收,提高疗效。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