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ID:24284913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_第1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_第2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齐发萍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九中学832000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木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宄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了历史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史料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这些说明教师在利用史料时功用心过强。但是我们细读教科书,就会发现除了少量原始史料外,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研宄结果或结论性的语言,其自身

2、是否可以作为“二手史料”尚且不论,作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们在教学时运用史料仅仅是印证教科书的结论,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显然背离了教学的初衷。“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的基木方法,也是义务教育历史课标的要求。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木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论从史出”,要尽可能地搜集各方面的史料,对这些史料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以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为例,在选取史料时我引用了陈独秀先生在不同的报刊有截然相反

3、的两段论述:1918年,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叫义和拳不再发生一一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祌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要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一一到底走哪条路而行才好呢?”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野蛮的&rsqU0;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普。”该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呢?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内容,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的积极性和愚昧落后的消极性。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又补充

4、了部分社会背景:1918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义和闭的盲0排外、愚昧落后被陈独秀无限夸大了;而1924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他,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里,更多关注的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积极作用。由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动机、倾向、利益和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不同。通过这种教学我教给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要搜集、比较不同的史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奋质疑的精神;要培养解释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缺乏必要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会辨析材料,在读完前引的两段材料后,可能会出现思想混乱,甚至得

5、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前引张静轩老师关于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査,也提及这一情况,张老师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教师)认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正确?A.史料是客观历史的真实记载。B.对同样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C.针对冋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大致相冋。D.事件当事人的记录最全面、最客观。受访教师的答案分别是:A占8%;B占85%;C占7%;D为0。2.你(学生)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B.对同一个史料,可能会有多种解释。C.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记载是完全真实和可信的。D.所冇历史结论都必须依靠史料才能

6、得出。受访学生的答案分别是A占13%、B占19%、C占54%、D占14%。在这一调查中,对于当事人的记录是否最全面、最客观,学生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在平吋教学中忽略了辨析史料真伪能力的训练,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教师自己种下的苦果。在读完张静轩老师的文章后,我也尝试着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例如《戊戌变法》中,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属,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段材料一直作为人们拥护戊戌变法的证据,我在讲述时,向学生提了几个问

7、题:1.这段材料是“戊戌变法”亲历者的记载,那么它是否是真实可信的?2.以当吋中国的实际情况,材料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真的能够实现?3.如果内容不真实,作者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则材料并不完全真实,因为当吋能够上书的只有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其0的是为了抬高戊戌变法的地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步为学生补充:《戊戌政变记》写于变法失败后,当吋光绪帝被囚,“六君子”被斩,康、梁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纷纷斥之为误君误国。为了进行辩论,争取舆论支持,同时游说日本政要干预解救光绪帝,梁启超匆匆写成此书。所以此书的背景及目的都具特殊性。所以,争论亲历

8、者记载是否属于信史,一方面可以鉴别史料,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