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

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

ID:24284415

大小:60.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_第1页
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_第2页
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_第3页
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现实困境和对策丙安外事学院摘要:“养儿防老”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特有的传统观念,它在政府职能不太完善的农耕社会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但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与非金融养老模式的不断出现和创新,它所面临的困境和局限性愈来愈明显。由政府为主导,鼓励各种社会资源参与,为大众提供多元的,有保障的体面的晚年生活是政府应有之义和应尽职责。关键词:儒家文化;养儿防老;困境;对策一、儒家文化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的形成(一)养儿防老只适合小农经济时代。小农经济时代的典型特点是土地的分散耕种。而家庭则通常是土地的所有者。既然儿女所耕种的地产是由父

2、母传给的,那么儿女在经济上回报父母是天经地义。更何况父母对儿女还有养育之恩。中国人当年的养儿防老,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正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相对供给不足,如果不自己生儿育女,土地上将没有劳动力可用。(二)养儿防老是为了规避风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能力低下,原始部落成为规避生产风险、规避天灾人祸、提供原始精神消费的基木组织。那时没有正式金融契约交易,但部落里共享一切,其实就是基于隐性利益交换的原始社会保险安排。而在农业社会,外部化的法治没有建立,商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还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交易。这时,家族、

3、宗族就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家族像是一个非正式的内部金融市场。在此情况下,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就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祌风险的只体手段,即所谓“养儿防老”。生儿育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乂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三)养儿防老是儒家文化的孝顺文化的体现。自西汉以来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尊老敬老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赡养老人是儒家思想的伦理要求,“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不赡养父母的

4、子女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家庭养老这种反馈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很好的精神、物质上的照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社会成本。因此,几千年来以“养儿防老”为主要特点的家庭养老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问题。二、儒家文化中“养子防老”的现实困境首先,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己达9.7%。人U老龄化不断加剧意味着需要供养的老年人U和赡养年限大幅增长,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下,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支撑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近4亿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不可能完全依靠家庭内部的财富转移,相对年轻的劳动人U也不可能依靠

5、个人薪资收入完全负担养老重担。其次,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421”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渐成主流。一个孩子一般要面对六位老人,子欲养而力不足。孩子的责任心、成熟度、能力大小、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导致养儿防老的0标落入极不可控的状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养老不成反被啃老的窘境!最后,儒家文化的精英意识和成功意识又使得每个家庭现在更注重子女的质量而非数量。在养育成本高企和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父母更愿意将优先的家庭资源完全投放在唯一的子女身上。此外,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外就业率的提高,西方文化的撞击等都促使新一代人更看重自身的发展和享

6、乐的满足,从而降低了对生育数量的要求,使老龄人口老无所依的困境雪上加霜。三、从“养儿防老”到“老有所依”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由过去单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发展成现在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具体表现为:(-)社会化养老覆盖面逐步扩大。到2013年各类养老保险对45岁以上人U的覆盖面已接近80%。B前,己经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共同构成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截至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到32212万人

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49750万人。(二)多元化的个人财产养老模式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工作阶段积累储蓄一定的财产,用于个人未来的养老保障。个人储蓄性养老准备既应该包括金融资产形式的财富积累,也应该包括非金融资产形式即实物形式的财富积累。0前,房产在中国居民资产中占比超过60%。“以房养老”等财产养老模式也越来越能够被社会接受,通过将住房等K他财产转化成即期的现金流,用以解决当期养老支出正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三)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从政策上不断完善现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强

8、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