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

ID:24236251

大小:6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1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_第1页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_第2页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_第3页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_第4页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_第5页
资源描述: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 摘要:清代前期,闽粤移民冒籍赴台参加科举考试的现象相当普遍,台湾地方官员对此往往采取默许的态度,闽省官员和巡台御史曾对其进行查禁和清理,但成效不彰。科举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改善了台湾这一边陲地区人口的文化结构。有的科举移民及其后裔还参与台湾的土地开发和文教设施建设,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地方文教事业中作出贡献。清代前期台湾的科举移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之间除了地缘、血缘的关系外,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清代;台湾;冒籍;科举移民      清康熙中叶至嘉庆年

2、间是闽粤两地向台湾移民的高峰期,迁台移民中既有因天灾人祸、土地人口压力而不得不渡台谋生的生存型移民,也有在原籍衣食无忧而为了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发展型移民。在发展型移民中,以求取功名为目的而赴台冒籍应试的科举移民占了相当的一部分。一、清初台湾学额的设置与漳、泉移民在台冒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夏,施琅征台,郑克塽投降。第二年,清政府采纳施琅等人的建议,将台湾收入版图,在派官设治之后,也开始在台湾推行与内地相同的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府、县学,开科取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经福建督、抚题准入学定额,台湾府学岁进文武童各二十名,科进文童二十名,廪膳二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一年贡一人。台

3、湾、凤山、诸罗各县县学岁进文武童各十二名,科进文童十二名,廪膳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二年贡一人。并以台厦道兼理学政,主持相关的科举考试。由于台湾土地新辟,文教初开,二十六年(1687),礼部又允准福建陆路提督张云翼之题请,照甘肃、宁夏例,为台湾生员参加乡试设立保障名额,规定台湾一府三县生员于闽省乡试中另编字号,中额一名。雍正元年(1723)又议准新设立的彰化县学“岁进文武童各八名,科进文童八名”。雍正十三年(1735),经福建巡抚卢焯奏准,乡试中,台湾举人的保障名额又增加一名,共计两名。另按照定例,台湾府额定举人二名,乡试应录送科举人数二百名。乾隆八年(1743),巡台御史熊学鹏奏请增

4、加台湾府录送科举的人数,经礼部议复,允准台湾录送科举,可在定额二百名外,“择其文理清通者,酌量宽余录送;而内地不可援以为例”。  清初台湾一府三县的汉人总数不过三万余人,与台湾府、县各学所设进学名额相比,显然是人少额多。而乡试中设定的保障名额对于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而言更是十分有利。无怪乎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泉州知府升任台厦道的高拱乾会觉得台湾“读书之子,特设台额,获登贤书,较内地之人多额少者,其难易不同”。然而,清初台湾草莱初辟,读书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非商贾则农耳,以士世其业者,十不得一焉。儿童五六岁亦尝令就学,稍长而贫,易而为农矣、商与工矣,或吏胥而卒伍矣,卒业于学者,十不

5、得一焉”。由于读书人少而学额相对就比较多,录取的比例较大,这就给“人多额少”而屡困科闱的内地学子提供了一个获取功名的机会。康熙五十六年(1717)成书的《诸罗县志》记道:“此邦视学之途为迂而无用。内郡不得志于有司者,群问渡而东焉。科、岁两试,此邦人拱手而让之”;“诸罗建学三十年,掇科多内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兴、福次之,土著寥寥矣”。雍正五年(1727),闽浙总督高其倬也指出:“台湾府、县各学所有生童岁、科二试,历来俱系台湾道考试。向因台地新辟,读书者少,多系泉、漳各处之人应试。”  这种情形一起延续到乾隆年间,并无多大改观。乾隆初年,台湾道尹士俍在其编纂的《台湾志略》中记

6、道:“台地旧日郡邑之中颇知读书,乡僻鲜能力学,其作为文章,又多因陋就简,无甚色泽。故每逢应试,他郡之人得以冒籍侥倖。”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史李宜青在巡视台湾之后的奏报中也指出:“台湾四县应试,多福、兴、泉、漳四府之人,稍通文墨,不得志本籍,则指同姓在台居住者认为弟侄,公然赴考;教官不及问,廪保互结不暇详,至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是按名为台之士,实则台地无其人”。  从现存的族谱资料中,我们仍可以发现不少屡困科场的漳、泉学子东渡台湾冒籍应考的事例。如泉州府晋江县石壁乡的林宏训,屡试不中,于35岁时,“往游东宁,蒙学道吴昌祚取入诸罗学第五名”;其族弟宏礼也是“屡试晋水,久困莫售”

7、,爰喟然叹日:“何不遨游东宁,聊托一试?”于是“登堂拜别,羁迹台湾,凡御史观风月课,以逮府、县两试,其夺矛试艺,几于累牍”,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由文宗吴昌祚岁取入泮”。另一位族人林际则之父亲早年在籍亦致志于举子业,“学既有成,蒙本邑考取第二,而竞不遇于督学”,也辞别其母“往东宁,幸逢督学张湄观风取人海东超等第一名,岁试取进彰化县学第一名,科试又蒙冠军,遂食饩于彰化邑”。泉州府晋江县湖中乡的张士箱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冒籍进永春学,后因遭人检举揭发而被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