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

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

ID:24226557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_第1页
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_第2页
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_第3页
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_第4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播学视野下的《孟子》

2、第1 摘要:以现代的传播学理论阐释古老的文化典籍《孟子》,这是传播学中国化的一种探索,也是论者为传统文化复兴献上的一炷心香。论文先阐述孟子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的传播艺术,复梳理孟子关于传者修养的论述,继而简述孟子的其他传播技巧,诸如“善于揣摩受者心理”之类。关键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者修养;传播者形象一春秋战国时代的传播发展传播在中国,已有悠悠数千载的历史,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却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历程。中国古代典籍虽不乏关于传播的精彩论述,但是系统而完整的传播学,却有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美国传

3、播学传统学派和欧洲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介绍和引进。二十余年间,中国的传播学者不但孜孜致力于将西方传播学请进国门,而且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体系;对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加以梳理,从中整理出中国传播学思想的萌芽和精髓,就是这种努力中的一种。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传播发展,就不能不把热切的目光投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传播学发展,又不能不重视《孟子》这本儒学经典。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都是动荡、分裂的时期,但是思想文化的大创造、大发现也就产生于这巨大的历史断层之间;当着旧体制风烛残年而新制度渐趋上风之时,变革所带

4、来的历史性空白恰好刺激了思想文化的扬弃,而当日变幻莫测尚未定型的时代格局则为思想家提供了创造的契机。魏晋我们暂且不论,单就春秋战国而言,这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多学者的百家争鸣,不是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吗?千载之下,我们读着《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不能不自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文化是不断变化变迁的,文化不是一幅画好了就不能涂改的油画,文化是一条不停变动的河流,浩浩荡荡向前奔腾。一百五十年来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不是已经欣然看到中国文化复兴的曙光了吗?朱传誉先生在《先秦唐宋明

5、清传播事业论集》一书中指出:至少有三个因素推动了春秋战国传播事业的发展,即“交通的发达”“传播工具的发明和改革”“思想言论的自由”;前两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软硬兼施”之下,社会传播获得空前的发展。仅传播方式就有采诗观风、史官记事、烽燧警报、乡校议政、置邮传命、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街谈巷语、游说诸侯……传播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状况制约、决定着传播的发展,另一方面,传播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春秋战国这一变革时期,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之中,传播起了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6、,而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也刺激了传播活动的空前发展,并且确立了中国古代传播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播观念。众多传播方式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游说诸侯。所谓游说诸侯,就是“士”(当日的知识分子)周游列国、向诸侯陈说天下大势,提出政治、军事、外交等主张和文化理念的社会现象,是知识阶层沟通社会的传播方式。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先秦诸子走公门、跑私门,游说于朝堂之上,诘辩于士林之中,传播政治理想,宣扬伦理道德,教授文化知识,进献治国方略,不但激活了整个社会、推动了时代进步,而且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上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游说诸侯

7、的先秦诸子中,孟子的身影恐怕是最高大的了。我们现在就打开《孟子》,来领略孟子的传播风采。高山仰止,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孟子著书,原本着眼于纵论哲理,却意外地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中国传统散文素来重视知性和感性的调配,《孟子》作为文学精品,其最大的特色正是兼具感性与知性,臻于感性知性完美结合的境界。“感性”简而言之,是敏锐的感官经验,务求能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知性”则大致包括了知识和思考。知性重客观,感性凭主观;知性重分析,感性凭直觉;知性要言之有物、持之成理,感性须言之有情、味之得境。散文

8、佳作往往能够兼容二者,使之相得益彰,《孟子》正是如此。孟子游说诸侯正为了阐明他的理念和主张,不过理论是灰色的而且生硬,一味说教,听来便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孟子乃溶感性于知性、寄知性于感性,收精妙之传播效果。传播学是多级交叉学科,和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文学的渊源颇深。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我们认为它兼具感性与知性之美;若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读《孟子》,我们则可以断言它既“晓之以理”复“动之以情”,而且实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是传播学劝服理论中重要的部分。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的态度是由认知、情

9、感和意向组成的,对认知的引导是“晓之以理”,对情感的引导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是欲使受者自愿地改变态度,这里的“理”既指道理也指事理;正确的理论,可以强而有力的逻辑之力,廓清受者思想上的迷雾,而雄辩的事实,则以不能抗拒之说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