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22808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对于小学语文课结尾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小学语文课结尾艺术对于小学语文课结尾艺术导读:一堂好的语文课结尾是应该讲求艺术的。《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也一样,恰到好处的结尾,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一些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归纳点睛式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重、难、精彩点的把握,强化学生印象。如教《景阳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
2、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大无畏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又如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母爱的丰碑。”通过这样的小结,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回味了文中饱含深情、优美动人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再次感悟文章的魅力
3、。 二、延伸畅想式 有些课文是悬念式结尾,事情发展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计各种结局,能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皇帝的新装》新课结束时,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会怎么做?特别是对骗子和那两个孩子。”学生定是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其孩子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文章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具体言行作结尾,没加半句评论,却更显其意味深长。教学到此处正是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这最
4、后一句作为故事的开端,续写故事。这样能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余音绕梁式 教师借助相关的文艺作品或多媒体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于课尾巧妙引入,便能使课堂再起波澜。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学生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苏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
5、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教《观潮》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音响和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震耳欲聋的响声、汹涌澎湃的气势。看完录像,我让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潮状态、气势、声响等方面的语句和段落。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刚才所看画面,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之处。这样从画面到文字,再由文字去联想画面。反复玩味。在回味中体会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课上完了,同学们还在议论、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引导开拓式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
6、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五、设疑点拨式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理由,留给同学深思,将课堂进行延伸
7、。如教《塞翁失马》一文将近结尾时,教师问学生:“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是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小学语文课结尾艺术由的好帮手..提供,.以转化的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要求学生课后相互讨论。结尾质疑可以理解为课后延伸的质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思想教育。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幕电视连续剧,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导入)固然不可缺少,但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当然很关键,让人浮想联翩,留有余韵的结尾也十分重要。结尾无固定模式,要因课而异,巧妙
8、运用。这样的落幕,精彩又有嚼头,才能让一切尽在回味中。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梅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