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09431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人文关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人文关怀【关键词】 HIV/AIDS 心理状况 人文关怀1 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其心理状况表现为两方面:开始的震惊否认、愤怒压力阶段,而后一系列负性情绪反应阶段。1.1一旦患者确定被HIV感染,从急性感染者转变为潜伏期患者,一般要经过7—10年或者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当得知自己血液检查结果HIV感染阳性时,会沉浸于极度震惊否认之中,这种心理反应如同癌症病人听到威胁生命的消息时产生的危机反应一样,其后出现愤怒,再加上社会歧视的压力,使反应更为激烈。加之其后疾病本身不仅
2、给患者造成生理上巨大伤害,同时也在心理上、精神上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创伤,患者承受着来自疾病本身及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等种种压力,有时这种心理压力甚至超过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质量。1.2HIV/AIDS患者极易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反应,一般可能的情绪有:否认、内疚、寂寞、恐惧、焦虑、抑郁等,最为普遍的即是出现焦虑和抑郁,部分患者甚至还会产生消极观念和行为。他们害怕病情暴露后遭到社会的孤立和歧视、组织遗弃、亲人疏远、失去社会支持等,悔恨自己的行为,害怕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对周围事物表现畏缩或冷漠,对未来丧失信心,自
3、我封闭,有些甚至仅因为羞愧而走向自杀。2 HIV/AIDS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即护士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要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照护。由于艾滋病目前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且患者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及负性情绪,必须有针对性的作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针对HIV/AIDS人员各期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贯彻始终,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关爱与温暖,使他们改变不良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减少艾滋病的发病[1-3]。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提供适当的心理关爱和情感
4、支持,可以减轻精神压力,推迟发病,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更持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适当的心理支持还有助于艾滋病家庭关系的和谐。2.1HIV感染初期的护理与人文关怀在护理HIV感染初期人员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高度热情、耐心的倾听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孤独,给予安慰及疏导,鼓励他们发泄和倾诉,并用通俗的语言给他们讲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以及病程进展等,使患者及家属对艾滋病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对患者目前的状况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正确对待疾病。对出现偏激行为的患者应以一
5、个专业人员的胸怀和素质给予包容和重视,在交流与沟通中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方式,动之以情,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2.2.2社会支持 必须创造一个全社会关心HIV/AIDS患者、反对歧视的社会氛围,这不仅是一个慈善和人道的问题,它既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准,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充分社会支持的HIV/AIDS患者比支持不充分的患者能更好的适应疾病过程,并呈现出较低的焦虑、抑郁状态[4]。全球的实践表明,消除歧视是遏制艾滋病的良方,只有全社会携起手来,对艾滋病人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艾滋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5]。现如今社会支持网络
6、的建立更可以加大改善病人的抑郁情况,使HIV/AIDS患者适应患病后的角色,与亲友建立新的关系模式,减少社会隔离感,有助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预见和应对能力,并积极的生活,提高生命质量。2.2.3情感支持 由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人们习惯于把艾滋病和一些特定的行为生活方式如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注射吸毒等联系在一起[6],以至于使感染者只能成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群。我们应重视他们被尊重、被理解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接纳患者,给予情感关怀和经济支持;为患者构建确实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在患者
7、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治疗小组,由护理人员将背景、经历类似的HIV感染者在安全、接纳、信任的小组情景中一起实践体验自助与互助;讲解国家对AIDS患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社区和媒体的宣传教育,开通和网络的随访、交流,让社会人群认识艾滋病,减轻其恐惧心理,消除歧视和排斥,使HIV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2.2.4健康教育 关健在于点燃患者的希望,使他们了解疾病的治疗及传播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重建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唤醒其对生命的珍爱和责任。2.3AIDS晚期 此期应经常陪伴患者,并鼓励家属一起照料好患者,让他们感
8、到未被放弃,理解、体凉患者,为患者分忧和提供支持,并开展死亡教育,让他们对死亡有正确的了解,平静安详的接受死亡,有尊严的离开人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