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

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

ID:24202993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_第1页
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_第2页
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_第3页
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有效语境 理解词语内涵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中心小学(225323) 赵慧如词语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严重挫伤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的本质。一、创设对话语境,把握词语的深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词语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所要教的词语,为学生创

2、设对话语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境对话中把握词语的深度,深化对词语本质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的《海伦·凯勒》一课时,对于课文中“不屈不挠”这个词,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理解它的本质内涵的。师:同学们,“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生1:“不屈不挠”就是在困难面前很坚强的意思。师:那么课文中写了谁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呢?生2:课文中写了海伦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师:你们说得对。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伦的“不屈不挠”?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一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生3:海伦是一个盲人,她为了学会“水”这个单词的写法,一次又一次地去摸盲文,直

3、到摸得她的手指头都出血了,她还是坚持摸。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不屈不挠”。生4:海伦为了学会一个词语的发音,都是用手去摸老师的嘴型,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学会为止,这样的精神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上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屈不挠”这个词语置于文本对话的语境中,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读这个词语时,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本质内涵。二、创设比较语境,把握词语的精度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遣词造句上都很到位,特别是词语的运用都很精确。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比较的语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在课文中用词的精妙。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感受中形成很强的语感

4、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精妙的。在引导学生读到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两个句子:(1)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2)它在群山之中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纷纷举手发言。生1:老师,这两个句子中相差了一个词语“无奈地”。师:不错,你很细心。那么,你们觉得用或不用“无奈地”这个词语,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有影响吗?生2:我觉得对句子

5、意思的表达没有影响,两个句子的意思差不多一样。但是……(这个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师:是呀,句子的意思是没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什么变化了呢?生3:老师,我觉得用或不用“无奈地”这个词语,句子意思虽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变化了,加上“无奈地”这个词语以后能说明瀑布的枯竭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惋惜之情。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对比的语境,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奈地”这个词语给整个句子情感色彩所带来的变化,从而体验到了用词的精妙。三、创设还原语境,把握词语的本意汉语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词语的意思更是发

6、生了一些引申和变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还原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把握词语最原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少年王勃》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孤鹜”一词的。师:同学们,在课文中用“孤鹜”这个词对“一只野鸭”进行了描写。你们觉得“孤”字是什么意思?生1:在古文中,“骛”就是指鸭子,所以这里的“孤”应该是指一只的意思。师:请同学们观察,“孤”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你们再查一查字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生2:“孤”是由“子”和“瓜”组成的,“瓜”在字典中是指没有根的瓜,而“子”的本意是指没有父亲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孤儿”。生3:所以“孤鹜”就是那只独自

7、飞翔的野鸭。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还原的语境,引导学生把“孤”字拆分成其起源的“子”和“瓜”字来理解,不仅巧妙地道出了“孤”的本义,还道出了“孤”的引申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词语的本质内涵。总之,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词语教学更高效。(责编 刘宇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