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也论“中国英语”存在的利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也论“中国英语”存在的利弊----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摘要:中国英语主要由词汇、句式和语篇构成。中国英语的特点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是英语在我国的干扰性变体,是受汉语干扰的结果。目前,中国英语正朝着模仿与创新并举、本土化与标准化共存的方向发展。 我国从19世纪初到现在接触和使用英本毕业论文由.51lunen(衙门),Hanlinyuan(翰林院)等。北京的“胡同”译成hutong已经至少一百年的历史。早期的音译词主要是通过广东话传入英语,拼写变异形式多;近期的音译词则是以汉语拼音为标准,拼写也趋于统一。尤其
2、是中国的地理名称和城市名称,已基本上以汉语拼音代替了以往的威氏拼法。但也有一些地名译法虽与普通话发音有差异,但由于约定俗成,仍保留原来的译法,如HongKong(香港),Macao(澳门),Koan(北京猿人)等。在Cantonginger中,Canton是个音译词,而ginger却是个地道地英语词。据统计,仅以借词tea构成的复合词达80多个,如teaspoon(茶匙);teatable(茶桌);teacup(茶杯);tea2kettle(茶壶);teacake(茶点);teagarden(茶园);tea-party(茶话会)等等。这一现象
3、反映了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构词能力和活跃程度。(3)译借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多属于文化借用。有些名称英语民族的人听到或读到一本毕业论文由.51lunthroughlabor(劳动改造),steamedbread(馒头)foreigndevil(鬼子),runningdog(走狗),jobmarket(人才市场),job-hop(跳槽),debtchains(三角债)等等。总而言之,不论对英语中汉语借词如何分类,将其作为一个独特的词汇群置于英语之中,它的价值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1]。其一,汉语借词表意独特,构词灵话,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为英语增加同义
4、词的负担;其二,汉语借词进入英语后很少产生附加意义,表意准确简明;其三,汉语借词由于其表意的独特性而极少产生转义现象,不会引起歧义。21句式在对外宣传和交际中,由于汉语句式经常采用缩略形式,以达到简明扼要的目的,反映在英语中,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短句式,如onecountry,ts(一国两制),tore2placeoldcadreseflieslikeanarroadeusverydisap2pointed.(CE)31语篇中国英语倾向于将修饰成分前置,这样也就促成中国英语的语篇内单句偏多的现象。就篇章和文体而言,英语写作崇尚平实-->,而汉
5、语的陈本毕业论文由.51lunust,idstyle),报纸的习惯开头要使用summarylead,然而权威的ChinaDaily由于受中文新闻写作习惯的影响,金字塔结构以及倒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的混合结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文章的开头经常使用quotationlead和mainfactlead,真正体现了“中国英语”在书面语篇上的特点。二、中国英语的特征11“中国英语”可指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如上面所提到的汉语借词,当这些借词进入英语交际后,会逐渐被英语所同化,这些中国英语词汇此时就成了地道的英语。21“中国英语”目前在我国作为外语
6、的英语本毕业论文由.51lunbition”、“peasant”等词,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英文写作,以带有中国人的口音念英语等等,都只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的正常现象。这种干扰有强弱之分。一般来说,英语水平越低,受到的干扰越强,越趋向于用中文思考。41中国英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过渡语。过渡语是一种介于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非任意的、遵循一定规则的语言。中国本毕业论文由.51lunenosee”(好久不见啦)已经确立了正确的地位,Goodmorning,teacher正在褒贬之本毕业论文由.51lun!(你去告诉他吧!);Youthinkh
7、ewillhelpyou?Noway!(你认为他会帮你吗?没门!)这样“不规则”的日常用语在美国也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一切都予示着中国英语的广阔前景。随着广泛持久的文化交流,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将同它的文化本身一样得到认同;中国英语将像西化句式潜移默化进入汉语,西洋语言的形合特征受到国人的认同一样渐渐被世人肯定[3]。只有先承认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我们才能在全面发现和分析英语中国地方化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哪些特点是国人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就不再强求学生做无用功去克服之;哪些特点是有益于传播中华文明的,要求学生发扬之;哪些特点是必须克服的
8、,要求学生坚决排除之。这样,英语教师本毕业论文由.51lunwen.整理提供也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误导学生。在进入21世纪这个“新时期”短短几年里,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