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95494
大小:6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姜赵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宄姜赵华姜赵华王小芬肖勇武(甘肃省敦煌市医院检验科甘肃敦煌7362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标木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只〜10只间的临床标木2648份,把5只份〜7月份的临床标木1324份作为观察组,把8月份〜10月份的临床标木1324份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标木的细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标木的尿液、血液及呼吸道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标木的阳性率,差异只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标木的痰液阳性率与对照组标木的阳性率比
2、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时段的临床标木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流行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对疗效观察和预后提供帮助。【关键词】临床标木;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29-02几年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广,为了能够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就得对临床标木的微生物进行检查,因为对临床微生物进行检验可以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病原学依据,进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疗效[1]。为了研究不同
3、临床标木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对我院咋2648份临床标木进行比较分析,详细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10月间的临床标木2648份,把5月份〜7月份的临床标木1324份作为观察组,把8月份〜10月份的临床标木1324份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324份临床标木中,尿液标木占433份、呼吸道标木占423分、血液标本占324份、痰液标本占144份;对照组1324份临床标本中,尿液标本占425份、呼吸道标本占447分、血液标本占316份、痰液标本占136份。两组在尿液、血液、呼吸道及痰液标本份数上不
4、具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采用梅里埃ATB的鉴定仪对标本进行检测,进行标准化执行,严格控制温度和试剂培养基的配制,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1.3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标本的尿液、血液、呼吸道及痰液的阳性率。阳性率=阳性标本数/标本数×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观察组临
5、床标本的尿液、血液及呼吸道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标本的阳性率,采用SPSS18.0软件对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因此,差异具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标本的痰液阳性率与对照组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标本的经验的准确率也得到显著的提升,传统的检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其中,影响标本的检验的准确率主要是看标本检验的阳性率,阳性率越高,标本的准确率越高[3】。所以,为了研究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情况,对我院在20
6、14年5月〜10月间的临床标本2648份,对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临床标本的尿液、血液、呼吸道及痰液的阳性率情况。经过本次研宄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标本的尿液、血液及呼吸道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标本的阳性率,采用SPSS18.0软件对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标本的痰液阳性率与对照组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不同时段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流行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对疗效观
7、察和预后提供帮助。【参考文献】[1】付元元.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86-89.[2]EtienneCarbonnelle,CécileMesquita,EmmanuelleBille,NesrineDay'BrunhildeDauphin,Jean-LucBeretti,AgnèsFerroni,LaurentGutmann,XavierNassif.MALDI-TOFmassspectrometrytoolsforbacterialident
8、ificationinclinicalmicrobiologylaboratory[J].ClinicalBiochemistry.2010(1)[3】超建.不h;]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中医临床研究,2013,05(07):106-107.[4]E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