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

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

ID:24194187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_第1页
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_第2页
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_第3页
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伤寒论》出发探讨中风病的临床王磊(山丙中医学院在读研究生030024)【摘要】《金匮要略》重在论述内伤杂病,中风病属于其中之一。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提出中风病名,并提出中风病的“四分法”,但并末针对“四分法”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风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对其所处的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难以一概而论。所以仲景只留下了一个“四分法”的框架,给后人留下了充分发挥的余地。那么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四分法”指导我们对中风病进行认识呢?《伤寒论》重在论述不同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机理,而对疾病木身的种类区分不是很

2、明显。换言之,《伤寒论》可以用于分析世间的一切疾病,中风病也不例外。《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源于《伤寒杂病论》,为仲景所著。其中的思想表述,条文之间的互文见义,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伤寒论》的优势,用《伤寒论》丰富“四分法”的框架。《伤寒论》中诸多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中风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颇有相似之处,而《伤寒论》中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治则,可以极大的丰富中风病的“四分法”,对其在临床上发挥对中风病的指导意义,只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词】中风伤寒临床【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

3、【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070-02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指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后世称之为中风病的“四分法”,成为中医认识中风病的基石。仲景很巧妙的将中风病按照表里、浅深、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成为人们对中风病认识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中医内科学》中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的临床表现以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埚斜、半身不遂为主。中脏腑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闭证的临床表现

4、为:突然&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①阳闭一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U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一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②脱症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0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3]。《金匮》重在辨病,《伤寒》重在辨证,《伤寒论》中诸多症状的描述确与中风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颇有相似之处,笔者试详加论述如下:1表虚一中经络《伤寒论

5、》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己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指出“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上述两条条文中描述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脉迟”与“脉迟而缓”、“外未解”与“身痒而瘾疹”、“其身必重”与“邪气中经”、“胸满而短气”与“短气,腹满而喘”,其中或直接表述相同或意思相近,均

6、为中经络的表现。此吋解表即可解在经络之邪。2表虚里实一介于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伤寒论》第217条中的“汗出谵语”可认为是入脏腑轻症,冋样奋大便闭。第218条中的“语言必乱”为“澹语”的前期表现。“谵语”、“大便难”等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汗出过多而致“津液越出”,出现“表虚里实”与“此为风也”有关。此吋应先解表以除经络之邪,完全入里之后只有入脏腑的表现吋再攻里。3里实一入脏腑三阳总属六腑,六腑终归阳明,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脏腑实症之“神昏谵语”与“不识人”之意相近。具体作如下分析:3.1腑实《伤寒论》第212条:“伤寒

7、,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此条描述与阳闭相近。“发则不识人”表明邪入于腑,“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独语如见鬼状”表明有神志和意识的障碍与中风病的神&表现大同小异,更可贵的是条文说明由“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以致不大便十余日发展而来,为四分法提供依据。“脉弦者生,涩者死”是用来判断津液是否内竭,以决人死生,与脏腑气机的入降功能,使阳气回归六腑化生

8、浊阴(津、液、溲、便)理论一致。还冇仲景认为“微者,但发热谵语者”为剧者表现之轻症,可进一步发展为剧者的表现。3.2脏实阳明腑实症(六腑的实症)进一步发展会波及五脏,而冇“结胸症”与“藏结”的出现。《伤寒论》第137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