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论文]

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论文]

ID:24182501

大小:1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论文]_第1页
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论文]_第2页
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一场由“孑孓”引发的争论刘春霞《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们懂得爱护蜻蜓的故事。一次公开课上,某位老师执教这课,课进行得很顺利。教师紧扣陶行知的语言描写展开教学,感受陶行知先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在对新词“孑孓”的理解时,教师简单解释说“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虫”,一带而过。而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教室后面有个男生悄悄对同桌说:“我看到过孑孓,它是蚊子的宝宝,我家门前的池塘里就有,身上还长了毛呢!”两个孩子也不顾忌后面一群听课老师,就低头悄声嘀咕起来了。我当时就想,对于“孑孓”这一特

2、殊的词语该怎样教学才适当呢?课后的研讨中,关于“孑孓”一词引起了老师们的一场争论。一部分老师认为:这节课对于新词“孑孓”教学不到位,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孑孓”的含义。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文字、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孑孓,从而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不是单一地解释词语。另一部分老师持不同观点,认为语文课应该姓“语”。如果花大量时间来让学生了解一种“昆虫”的知识,显然是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了。两种观点的确有水火不容之势,双方争执不下。对此,我认为,语文课姓“语”,应该毫无疑义。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但是课堂上遇到这种知识性问题,又该怎么处

3、理呢?对于“孑孓”这种生物,学生很感兴趣,应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课堂不允许我们花许多时间来让他们探究啊?怎样处理才适当呢?过后,根据这次听课、评课的感受,对“孑孓”一词的教学,我作了这样的教学安排。我对学生说:“读了‘孑孓’这个词,你们觉得有奇怪的地方吗?”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大家一起总结这个词有“三怪”:一怪,读起来很拗口,容易读错;二怪,写起来怪,长得相似,写法却不一样,很容易写颠倒;三怪,它的意思怪,生活在水中却不是鱼,长得像蚊子,却又不会飞!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反复熟读和写字的训练,解决了前面两个“怪”。之后,我问:“你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怪怪的

4、生物吗?请课后上百度查一查它的资料,下节课再来揭秘。”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堂上解决了生词的读音和写法教学,再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把比较消耗时间的词义的学习变成一种课后探究性学习。午休铃一响,就有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奔向了电脑房,至于蚊子是如何在水中繁殖,孑孓又怎样一步步变成蚊子,课堂上就没必要利用过多的时间去探讨了,孩子们课下有的是时间去解决他们好奇的问题。由此,我想到,学科之间知识往往是交叉和相通的,我们不能截然划分出知识的界限,而应该好好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引导,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提升学生语文

5、素养与相关学科知识教学并不是截然冲突的。(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