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t、mr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CT、MR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刘维久艾阳平李军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广东深圳518010【摘要】木文主要探讨了CT,MR在骨肿瘤诊断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结合木院骨肿瘤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T,MR在骨肿瘤诊断中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骨肿瘤;CT;MRToexploretheapplicationofCT,MRinthediagnosisofbonetumors[Abstract]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effectivenessofCT,MRinthediagnosisofbonetumorsandaccuracy,combine
2、dwithbonetumorpatientsinourhospitalwereanalyzed,resultsshowedthatCT,MRhasahighdiagnosticvalueinthediagnosisofbonetumors,andisworthyof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Keywords】bonetumor,CT,MR【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6401骨肿瘤相较于其他系统肿瘤而言,发病几率较小,但是恶性骨肿瘤致死率高,且良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近年多发于青少年,且最近发病
3、率有上升态势。作为肌肉骨骼学影响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骨肿瘤的检查方法一直是重点研究对象[1]。目前常用检查方法是用X光片检查,由于现代医学检测手段逐年发展,目前在X光难以清除成像的部位,例如骨盆和脊柱等,多采用CT,MR技术配合X光进行辅助检查。木文就木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井计64例骨肿瘤患者的检测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64例病例均为我院骨科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骨肿瘤患者,其中进行单独X射线检查组32例,进行CT,MRI检査患者32例,所冇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以及肿瘤发生部位等方面的差异无
4、统计学意义。12检查方法:X光机采用选用FCR5000型载线机对32例患者行载线检查摄正侧位和斜位平片CT参数:CT机型为GE256层,螺旋CT,120Kv,100—300mAs(四肢100mAs左右,股骨200-250mAs左右,髋关节、骨盆等处300mAs),层厚2mm,层间距2mm,螺距0.9,球管旋转吋间075s。扫描结束后行冠状位、矢状位等MPR重建。MR参数:采用GE3.0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患者进行MR检查,成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DWI及抑脂T2WI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未明确诊断者行抑脂T1WI增强扫描。13结果:检查结果表明,单独X射线检查组良性骨肿瘤
5、检出率882%,恶性肿瘤检出率859%,CT,MR检查组良性肿瘤检出率912%,恶性肿瘤检出率925%。所有检测数据结果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表: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检查方法在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检查方面差异奋统计学意义但差异不显著,CT,MR检查组数据略好于X射线检查组。2讨论本文所做统计数据中,CT,MR检查组数据相对于X射线检查组数据奋统计学差异但不明显,由于对骨肿瘤患者进行检查,CT,MR检査相对于X射线检査优势在于CT医学影像检查所显示出的图像能对早期肿瘤患者体内骨皮质、髓腔等部位发生的侵蚀破坏程度以及皮质由于肿瘤的突破而形成的瘤性软组织肿块等情况进行表现[2]
6、。其密度分辨率高,通过CT扫描能充分显示病变的解剖位置,对骨质破坏的范围、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对钙化和骨化的程度显示较为敏感。MR检查成像原理与CT,X射线完全不冋,且在MRI的T1WI上和脂肪抑制T2WI上,肿瘤在髓腔内的侵犯就显示得更加清楚而直观;在肿瘤和邻近组织的关系上,不仅可肯定有无软组织肿块,还可以了解肿瘤是否侵蚀邻近的脂肪、肌肉、其他脏器,以及大血管和重要神经[3]。相比较于X射线检查,CT,MR在成像分辨率上有所不足,但是在检查X射线无法准确成像的部位吋可以清晰定位肿瘤,还可以明确肿瘤在髓腔和软组织的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的关系,清楚显示骨内外肿瘤,明确肿瘤的性质及部位。
7、因此,笔者认为CT,MR在骨肿瘤诊断方面有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吴红英,梁惠民,曾祥阶.cT窗t3技术在诊断恶性骨肿瘤的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2):132133.[2]丁成龙,刘爱华,王广军.骨肉瘤的CT表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4):291292.[3]张军伟.任转琴.李莉.苟晓光.陈涛.李静.张雷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