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55093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抑郁症是临床常见情感性精神病,表现悲伤、绝望与沮丧,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抑郁症是目前社会人群常见症状,现代人精神压力不断加大及竞争日益激烈,使抑郁症成为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多数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持久性低落,活动力减退,认知迟缓,个别患者悲观、厌世,甚至出现自杀轻生以及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因此,必须重视抑郁症临床治疗,而选择正确合理抗抑郁药物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度洛西汀治疗,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
2、般资料本组85例均为2017-04-2014-10到我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1]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男40例,女45例;年龄24~64岁,平均(42.7±2.7)岁;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可进行对比(P>0.05)。 1.2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无药物禁忌证;排除双相障碍,伴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恐惧症;无精神病药物依赖或药物滥用;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参与研究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对照组患者每天服用20mg帕罗西汀(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3
3、084),疗程6周。治疗组患者初始每天口服20mg度洛西汀(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5),1次/d;根据患者症状及耐受量,逐渐增加药物剂量至60mg,1次/d,疗程6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精神状况及治疗效果,失眠者必要时使用劳拉西泮。 1.4评价指标采取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评估,以百分制计算,分数超过52分则为抑郁[2]. 1.5疗效判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于6周后进行评估,痊愈:HAMD评分≤7分;有效: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程度低于5
4、0%[3]. 1.6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x±s)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组治疗前SDS(78.5±5.7)分,治疗后(23.7±6.3)分;对照组治疗前SDS(80.3±5.4)分,治疗后(45.8±7.4)分;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较治疗前显着(P<0.05),两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对比(表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8.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异常;治疗组5例头昏,3例恶心,头痛3例,占25.0%;对照组5例头昏,3例恶心,2例头痛,1例激越,占26.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轻微经积极处理后好转,两组对比,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情感性精神病,表现悲伤、绝望与沮丧,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出现伤害他人行为。度洛西汀药理作用:度洛西汀可高效抑制5-HT、NA再摄取,提高大脑和脊髓中5-HT和NA水平,同时可以有效控制5-HT、NA对疼痛敏感程度,增强机体疼痛耐受力。通过利用度洛西汀,可以抑制5-HT及NA吸收,阻断单胺
6、再摄取转运体。 相关动物实验表明,度洛西汀对小鼠脑组织匀浆中5-HT及NA具有高度亲和力,在药物口服6h后,其血浆浓度能够达到最高峰[4-5],进食不会影响其药物作用。同时度洛西汀为双重单胺再摄取抑制剂,抑制脑和脊髓疼痛,可有效控制抑郁症合并躯体和疼痛症状,效果显着。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较治疗前显着,两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0%,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采取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具有显着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降低抑郁症评分,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度洛西汀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其清除
7、半衰期为8~17h,给药3d后可保持血药浓度稳定性,通过肝脏中两种P450酶代谢,在酸性介质下快速水解,给药2h后吸收,在给药后6h达到高峰。胃排空延迟会降低度洛西汀稳定性,增加胃液pH值,肝、肾功能不全不会对度洛西汀的血浆蛋白结合产生任何影响,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异常;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