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20953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张良身退背后的人格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张良身退背后的人格分析摘要:张良是与萧何、韩信并列的汉初三杰之首,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然而,张良最终选择“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人们多将其当做功成身退的典范而大加赞扬和效仿。然而,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思想境界的问题,而有着诸多历史情境和个人原因上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张良身退背后的人格因素,以辨明其中的诸多曲折。关键词:张良功成身退人格屮国的士人,一方面有着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一方面又有着绵延不绝的隐逸传统。而最好是两荞的结合,功成身退,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而这两者的不可兼得
2、则成为中国士人永恒的哀叹。唐人多有感慨,刘长卿《归沛县道屮晚泊留侯城》云:谋臣何世不知名,谁与留侯敢抗衡?筹下兴亡分楚汉,幄中笑谈走韩、彭。这是饮羡张良的功绩。陈子昂《答洛阳主人》: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则是偏爱佛道,向往隐居。可惜的是,屮国传统的文化导向倾向于为世人订立一个为人处事的基本标准,以典范代表人物的生存轨迹来进行模仿和遵循。而对于这些人物的解释则难免有着诸多歪曲和理想化的想象。要知道,任何对于思想和行动的选择都不可能是单一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可以坚持大道,然而一方面大道可以存在多种思想心态,男一方而如果不知变通
3、也就必然滑向迂腐和偏执。对于张良的归隐而言,其间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情境,而不能做一种"功成身退〃式的理想假设,从而推定张良便是怎样得道成仙的高人。因此,便有必要还原历史情境,从而更为现实地分析出张良身退背后的真正原因。一、体弱以及对思想的影响身心一体,一个人身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体弱如林黛玉者自然缠绵,体壮如张飞李逵者望之生猛,其实都并非没有依据。而影响张良一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体弱多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
4、谷,道引轻身。”《汉书•张陈王周传》中:“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又载:“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资治通鉴•汉纪一》中:“良多病,未尝独将,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资治通鉴•汉纪三》中:“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导引,不食谷,杜门不出。”三部文献所载,同出一辙。张良“多病”,是一“画策臣”,行“辟谷”之举,这三点毫无疑义。那么,“良多病”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有关史料中略知一二。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有一语:“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其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据
5、此,张良体质不会太好。再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黔布反……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剿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张良此时病较重。作为重要谋臣“宜从”高祖平定黔布之反,因“病甚”而只好作罢。至“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问:“陛卞百岁后,萧相国既死,令谁代之?”上口:“王陵可,然陵少想,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
6、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这里,刘邦谈到了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许多重臣的人事安排,但只字未提张良。这肯定与张良“多病”、“辟谷”有关。张良所生活的西汉初期,人们普遍认为辟谷可以长生,导引可以治病。古代的《道书》总结说:“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屮无滓。”又说“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认为辟谷可以长生。至于“导引”,据《庄子•刻意》李颐注,导引就是“导气令不甲和“引体令柔”。因此也叫“导引行气”,或考“行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医疗方法。《皇
7、帝内经》中《素问•奇病沦》认为导引可以治疗“息积”等病症。由此可见,张良欲以养生之术终,其中又受到诸多道家的影响。二、复仇的实现与满足战国后期,秦王蠃政凭借着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发动了兼并诸侯的战争,于公元前230年最先灭掉了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此时,韩国贵族后裔姬公子,即后来逃避追缉的张良,因“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决心为韩报仇,夺取失去的江山。因此,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终于在公元前218年,趁秦始皇出巡之机,在博浪沙以刺客推杀秦始皇,事败逃亡下那,改名换姓叫张良。屮国是农拼文化,强调的是以个体自然经济为
8、主体的家庭血缘关系,其主要特征是伦理化。家庭的荣辱至关重要,并推衍至国家,家国同构,是其为家亦即为国。后来儒家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儒家文化中的“忠”“孝”观念,经过西周宗法制和孔孟等先哲的论证发挥,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标准,至战国末已经深入人心,对士大夫阶层有一定的影响。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