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发展及技法

工笔画发展及技法

ID:24091367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工笔画发展及技法_第1页
工笔画发展及技法_第2页
工笔画发展及技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工笔画发展及技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先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一、工笔画的历史背景工笔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存物中,就有骨匕柄刻有“双鸟纹”作品中的鸟,已从真是的鸟形演化成一种装饰纹样,其中双鸟的对称描绘全用线刻画,用线已具有粗细、长短、虚实的变化,已能大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已开始显露出先民们刻画艺术

2、形象时用线能力的端倪。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工笔画画种已经形成。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行,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笔画在唐代盛行起来,它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3、”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明清五百年间工笔画廖若星辰,几乎濒临绝境。工笔画的兴衰有历史的原因,有自身发展的原因,对于工笔画在常人的认识中是以直观的模拟自然物象为能事,刻意求似,刻意求全,刻意求细。而明清两代的一些文人画家把后人伪托王维所撰的《山水诀》中的一段文字

4、奉为圭阜:“夫画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而把工笔画重彩画贬为“挥扫燥硬”“板细无土气”并说:“刻画细碎,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就是说工笔画格调不高,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对工笔画的偏见和不了解。二、工笔画的发展。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方法。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20世纪80年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工笔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中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艺术门类,在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中,出

5、现了新的面貌。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倔。三、工笔画的特点1、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2、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名族色彩审美意趣。3、装饰性与平面感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

6、美感效果。四.工笔画的主要染法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

7、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9、接染:方法是分碟调出二至三种图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为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几枝笔将各色铺于纸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笔将各色接起刷匀。或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先竖后横,迅速准确,使之不露笔痕,色晕匀和。工艺绘画图案亦用此法。参考文献首都师范

8、大学工笔画全集孙致均刘进安当代画家技法表现丛书李晓明中国工笔画全集、夏硕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