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

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

ID:24090309

大小:1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_第1页
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_第2页
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_第3页
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由“教过了”想到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教过了”想到的由“教过了”想到的于永正一天晚上,一位外地的青年教师在电话里对我说,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特别是作文一项失分较多。为此,他一直很纠结。我问他考的什么作文。他说:“试卷上的要求是:运用习作例文《山坡上》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初冬的校园,题目自拟。”我说:“这个要求不高呀,怎么写不好呢?”“是呀,这篇例文刚学过不久,我还让学生练了两次呢。”沉思了一会儿,他又说,“看来,教学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过了‘不等于教会了’。这位年轻教师的悟性是很高的。他的话使我想起了两种对“教学三境界”的描述。其一: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2、。第一种描述,侧重点是“教”;主要说的是教师的一种教学状态。第二种描述,落脚点是“学”,它的终极关怀是学生,是学生“学会了”没有。我赞同第二种说法。我年轻的时候,和这位青年教师一样,常常满足于“教过了”,而且常常对学生说:“该教的我教过了,该练的也让你们练过了,考不好是你们的事。”以此来推卸自己的责任。后来,我明白了,“教过了”真的不等于“教会了”,对6至12岁的孩子来说,二者更不能画等号。如何才能“教会”呢?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效。什么叫教学?施良方先生认为,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了教师,有了学生,有了教材,我们的教学在实际中未必真的发生了。如

3、果没有“引起”学生“注意”,那教学就根本不会发生:如果没有“维持”,那么教学就不能持续下去;“引起”和“维持”不是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学有所获。只有“引起”“维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才真正发生,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发生,教学才会有效果。其次,我们的训练要有效。“会”,是一种能力。凡语文能力,都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过”就会的,也不是一“练”就奏效的。就拿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例文《山坡上》来说吧,这篇例文意在告诉学生:一切景物皆可入文,写景要“动静结合”——既写花草树木,也要写虫鱼鸟兽。写“静”也好,写“动”也好,要对比着写——草有高矮之分,颜色

4、有深浅之分,花有红黄蓝白之分,动物有胆大胆小之分,如此等等。这样写,就显得错落有致,有层次感,有立体感。这些关于写景的初步要求(知识),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并记住。课堂教学要有效,但要学生在习作中达到上述要求,必须经过多次训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会”的目的,只练一两次显然不行。我在教习作例文《山坡上》时,让学生练写了五六篇写景的作文,即便如此,班里仍有些学生写得不尽如人意。不仅作文要多练,要把字写得正确、规范(入楷书之体),也得天天照着字帖练。离开字帖,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谁也练不好字。还有朗读。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也不那么容易,必须在老师反复示范、引领下天天练习,

5、才能读好。“晨读”的传统不能丢。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目标”却不“达标”的现象普遍存在。问题的症结主要出在教学中缺乏有指导性的“练”上。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学生该会的不会,另一方面学生负担又太重,学得很苦。苦在哪里?苦在做无用的练习册、试卷以及机械的抄写上了。学生大量做的是“无用功”。什么“看拼音写汉字”“组词”“选词填空”“找反义词”“修改病句”“修改短文”……更令学生头疼的是所谓“阅读题”——给一篇文章,出些题目,让学生去“抠”。此外,老师还布置大量的抄写作业。有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每天都布置写字作业,少的每个字写三四遍,多的写七八遍。如果写错了一个字,罚抄50到100遍。有一次

6、我写错了一个字,罚我写100遍,写着写着,这个字我都不认识了。”——说来惭愧,这样的蠢事,我年轻时也做过。这样写字,重复的遍数越多越糟糕!因为第一个字后面的每一个字都是第一个字原封不动的“再现”,而且多数情况下,后面的字,一个不如一个!更不要说这样做会给学生身心带来多大的伤害了。这些令学生望而生厌、望而生畏的练习册、试卷应该废止,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应该废止!一个人书读多了,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强了,语感好了,练习册上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老师们一定要牢记“课标”上的话:“少做题,多读书”!不要担心考试。学生字写漂亮了,书读多了,作文写好了,就不会怕考试,而且绝对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

7、该做的不做,不需要讲的不讲,就有时间把该教会的“教会”了。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成尚荣先生的一句名言:“教学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带得走的能力。”(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